欢迎来到黑龙江省文化信息网!          
 
  文化信息
 
 
 
 
 
首页 > 文化信息      
     

音乐去哪儿了?

来源:光明网  

 

  没有人——包括音乐行业的人——会注意到,选秀节目断了内地流行音乐的最后一口气。文化产业是需要经验积累的,文化发展是需要次序和逻辑的,它需要积淀。文化不是纯技术产品,可以在掌握核心技术之后迅速飞跃。

  10年前,当中国电视上出现选秀节目时,不管是出于对电视节目形态的关注还是对参赛选手的命运和八卦的关注,大众的参与把电视选秀节目变成一种文化现象,这让选秀类型的电视节目一直能保持较高的收视率。从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开始,一直到现在的“中国好声音”,选秀节目成了拯救中国电视节目形态和收视率的法宝,让更多年轻的观众又重新坐在电视机前,在乏味的电视节目中寻找令他们兴奋的选秀节目。

  然而,没有人——包括音乐行业的人——会注意到,选秀节目断了内地流行音乐的最后一口气。如今,唱片公司这类企业已经不复存在,发行公司还剩下几家在苦苦支撑。可笑的是,歌手却像细胞裂变一样越来越多。

  很多时候,我们把唱片业的死归罪于数字时代的来临,或者归罪于盗版,忽略了选秀节目对唱片业的破坏,它几乎是用釜底抽薪的方式扼杀了唱片业。

  当年盗版的猖狂和后来的数字化分享的疯狂,都没有从根上破坏唱片业这个模式,只要唱片公司通过签约歌手、制作销售唱片和授权版权的方式还能获得利益,它就会存在。只是在数字化时代,唱片业要经过一个转型过程,一旦数字时代的商业模式确立,唱片业复苏是必然的。不幸的是,就在唱片行业努力寻找新的模式时,选秀出现了。

  如果我们简单回顾一下中国唱片业不太长的历史会发现,没有盗版的年代,属于计划经济,音乐没什么制作方式和市场观念,更谈不上艺术水准;当进入市场经济时代,提高了制作水准、增强了市场观念后,盗版随之而来;当唱片业在盗版的夹缝中求得一线生机时,数字化时代来临;当数字化时代的商业模式初露端倪时,选秀给了唱片业最后一刀。这几十年,中国的唱片行业命运多舛,从来就没有赶上过好时候,始终处于混乱不堪的状态。说得宏观一点,中国在开放后,文化产业都是在没有任何经验和基础的前提下接受了西方市场经济的商业模式。表面上看,我们因为省下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而沾沾自喜,实际上,文化产业是需要经验积累的,文化发展是需要次序和逻辑的,它需要积淀。文化不是纯技术产品,可以在掌握核心技术之后迅速飞跃。所以,当我们违背规律,必然会遭到规律的报复,流行音乐领域是最典型的。

  为什么在今天人们都在认为唱片业是一种落后的商业模式的时候还要强调唱片业的重要性?

  中国内地的唱片业即使再差,它仍然有一个行业和审美标准摆在那里,歌手该怎么选、歌该怎么唱、音乐该怎么制作、它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是怎么回事,这些最基本的原则唱片公司还是能把控的。

  选秀恰恰破坏掉了这些。当年因为“超女”而出现的天娱公司,他们具有一些唱片公司的职能,但是从来没有发挥唱片公司的作用。10年来他们制作出过一张好唱片吗?完全没有。在这类公司看来,给歌手制作唱片只是用来区别他们与其他职业的一个标记,至于唱片该怎么制作,他们并不懂,即使过去了10年,也没有见到他们有多大进步。当初他们把选秀歌手资源垄断,并非是想把他们打造成真正的歌手,仅仅是把他们当成电视台的一个附属资源,并通过他们的知名度走穴挣钱,这个商业模式显然是成功的。至于这些歌手的唱片出过几张、卖掉多少、有哪些歌曲流行走红、音乐制作水准跟过去比有什么突破和进步,都已经变得无足轻重。

  湖南卫视和天娱联手制造和巩固了一种新的消费模式:“粉丝”消费。这种消费关系就是向盲目和毫无鉴别能力的消费者提供最低级的产品,这也让他们在专业上不思进取。当这种低级别的消费愈加坚固之后,它理所当然被看成是一种成功的商业模式,进而这种模式传染到电影产业。然后它制造出一种大众消费能力很强的假象,实际上是文化产业的制造者在不断拉低自己的底线,以迎合没有鉴别和鉴赏能力的消费群体。

  湖南卫视和天娱公司制造的“前店后厂”模式获得商业成功后,浙江卫视和梦响强音公司几年后通过“中国好声音”复制了这种模式,和天娱相比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希望在那些从选秀舞台上下来的选手还在热乎的时候在市场上获取更大的利润。当生产水电设备的浙江富春江水电设备公司收购梦响强音40%的股权时,隐约可以看到,这些“好声音”选手们的市场价值有多大——可是他们创造过音乐价值吗?这些用催化剂催出来的选秀明星根本没有专业成就,当初他们站在选秀舞台上各种感人的音乐梦想最终几乎都和音乐无关。从2005年开始到现在,选秀型歌手出来有几百人了,除了个别歌手之外,其他人都去哪儿了?

  客观地讲,这些选秀歌手中有不少人条件很好,如果好好拾掇一下,相信能有不少人会成为新生代的中坚力量。可事实是,由于唱片公司这个角色的消失,导致音乐在技术和审美上失去了判断标准。而电视选秀节目的高收视率和选手人气的瞬间直升,会让经纪公司侥幸地认为,他们已然成功了,从而忽略了音乐的重要性。当他们被一拨拨儿扔向市场后,都鲜有作为。他们签约的公司——不管是所谓的唱片公司还是经纪公司,从来没有在音乐上花心思,有一些选秀歌手后来陆续出过一些唱片,音乐上毫无新意,在公众中的反应甚至不如一首《小苹果》。

  选秀就像乱砍滥伐,把很多树砍了,堆在那里,没有进一步加工,既造成生态的破坏,又造成人才的浪费。每年选秀节目出来一批新人,意味着一年一次新老更迭,它迫使流行音乐的更新换代加速,歌手变成“一年生草本植物”。所以,当那些导师们语重心长地鼓励那些选手说出类似“这只是开始,你会有更大的舞台”、“你的梦想一定能实现”的话时,怎么听怎么像是要给这些选手刨个坑埋了一样。也许,再过些年,电视台该办一个真人秀节目——“学员去哪儿了?”

  选手们在参加选秀节目时都是在翻唱老歌,尤其是那些知名度较高的经典歌曲,这会迅速拉近选手与观众之间的距离,熟悉的歌曲会给人造成听觉误差——即记忆带来的亲近感。经典歌曲都是创作者用心创作出来的,是一个团队精心制作出来的,而且经过时间淘汰保留下来的。可当选手们演唱所谓属于自己的歌曲时,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因为他们身后已经没有一支训练有素的专业团队,更不会有人花心思为新人创作、制作,他们自身的特点也仅仅是在选秀节目上灵光一现,到了唱自己的歌时基本上都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一张嘴都现了原形。这就是他们“实现梦想”之后唱歌没有特点、非常难听的原因,自然也难成大器。

  电视选秀本属于娱乐节目,他们只关注收视率和广告收入,并不关心音乐本身,但是为了让节目变得好看,他们肯定会在音乐上下一些功夫,包括评判歌手的综合音乐标准,这会给人造成一种假象,好像那几个拍桌子的人就代表了一切音乐美学评判标准。事实上他们无论做什么,都会按照事先准备的脚本进行,而不是真正选拔音乐人才。他们的判断标准非常单一,就是通过几分钟的时间从音乐上下一个判断,并且还要让节目好看。至于几个月的专业培训就能让歌手发生质变,那更是荒唐。十年树木,百天能树人吗?只是这场秀必须进行下去而已。

  而唱片公司在选择一个歌手时,会考虑得更多,除了音乐上的专业素质外,歌手本身的性格、修养、对艺术的见解、天赋、形象以及唱片公司针对市场受众需要或是对整个文化潮流社会动态的洞察预见、音乐本身的艺术价值评估等等,各种综合因素都要考虑,最终决定是否会签约。所以,唱片公司会推出不同类型、风格,针对不同受众的音乐,这祥才会让整个音乐工业变得丰富。但是选秀选出来的人几乎完全是通过临场发挥好坏或是某一个专业人士的喜好来决定他的命运。这种选择方式本身就是违背艺术和市场规律的,音乐变成电视励志脱口秀。

  诚然,唱片公司和选秀艺人经纪公司都要追求商业利益,但在追求利益的方式和市场上呈现出的文化生态有着天壤之别。唱片公司对利益的追求体现在制作销售唱片、版权、演艺等方面,所以,唱片公司会千方百计为歌手选择符合他的歌曲。经纪公司只能靠歌手演出或产品代言来获取利益,至于这些选秀歌手有没有属于自己的歌曲已经变得不重要。对于有幸录制了属于自己的原创作品的人,由于流行音乐创作水准集体下降,制作上毫无想法,没有正规的营销方式……完全不像他们前辈那样拥有属于自己音乐艺术范畴内的成绩。这一切都会让这些属于他们的歌曲变得轻如鸿毛。对经纪公司来说,只要他们翻唱一下别人的歌曲,即可到处走穴。

  从电视选秀节目一出现,音乐生态便开始遭到破坏。电视台和经纪公司他们只会考虑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利益,他们破坏,却又不会承担责任。说到根上,还是因为我们在开放之后大众文化发展过程中从来没有按照规律去做事,才导致今天的恶果。

  选秀让本来单调的流行音乐变得更加乏味,甚至和20年前音乐界对音乐制作技巧和美学探索的精神相比都是在倒退和萎缩。它直接导致了今天的听众对听音乐失去美学判断,在电视观众的耳朵里,音乐美学的判断只剩下“唱功”两个字,他们更多是被所谓的人生励志、八卦绯闻、插科打诨所干扰,这些选手们在瞬间被放大得很立体,但是他们的音乐却变得无比苍白。对歌手而言,他们逐渐失去了以专辑为单元的音乐美学尝试,因为他们可能没机会或者根本不需耍去演绎复杂多元风格的作品,来验证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他们只需开大嗓门,照葫芦画瓢唱些别人的歌便可以混上一阵子。

  娱乐就是用来致死的,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大众文化缺乏基础和传承、在商业和艺术始终找不到平衡、文化发展缺乏层次和细分、到处都布满各式各样的投资分子的环境下,娱乐化对大众文化的破坏力几乎是毁灭性的。

  这种对音乐生态的破坏至今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它的危机被当前一片商业繁荣所掩盖,浙江富春江水电设备公司控股的介入就说明了这一点。这种涸泽而渔的选材模式和大众审美疲劳终究会到一个极限,或者当音乐产业可以通过数字化销售赢利时,大概就是选秀的寿终正寝之日。有句广告语说:“没有声音,再好的戏也出不来。”同理,没有一个良性的文化发展环境,再好的好声音也出不来。

 

  (摘自《三联生活周刊》201410月第42期)

 
版权所有 黑龙江省图书馆
电话:0451-53969096 EMAIL:hljgxgc@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