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黑龙江省文化信息网!          
 
  文化信息
 
 
 
 
 
首页 > 文化信息      
   

哈市宾县索离沟遗址考古揭开两千年前索离国神秘面纱

http://heilongjiang.dbw.cn   2012年12月25 15:15:38

   东北网1225 2006年秋。

  距松花江边不远的宾县满井镇一座小山脚下,在一条河沟旁,一大群人正在挥锹抡镐地挖掘着。

  3年前,就在此地,当地农民在田间发现了几块样子奇特的陶器碎片。宾县文管所对它们研究后紧急向上级汇报:索离沟一带可能埋藏着地下文物。

  闻讯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认为必须立即采取行动。因为这个区域是即将开工建设的松花江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工程计划中的淹没区。如果这里地下的文物遗存不马上发掘,枢纽工程建成蓄水后,它们必将永久埋藏在地下。

  在满井镇,考古人员看到农民们发现的几块样子奇特的陶器碎片时,立即认出这是古代人才会使用的器物。发现这些陶器碎片的地点——“索离沟三个字,在他们脑海中萦绕,挥之不去。

  索离沟?难道这里与古代的索离国有什么联系?

  索离国,史籍也称为橐离国、北夷索离国,是我国古代东北小国。系由濊貊人的北支索离族人建立,后归入夫余国,最后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

  索离国最早出现在东汉王充的《论衡·吉验篇》中。此后,《后汉书·东夷列传·夫余》、《三国志·东夷传·夫余》和《梁书·诸夷传·高句丽》等都记载过。

  近年,考古界发现一些索离国的遗址,但遗物数量少。由于缺乏史料及考古学的证据,现在关于这个古国的地理位置、年代及这个国家其他情况的说法始终莫衷一是。最初有人说索离国在今辽宁省中部,也有人认为在今阿城区,还有人怀疑在内蒙古西拉木伦河流域。20世纪80年代,由于肇源县白金宝文化的发现,一些考古学者认为白金宝文化可能是索离人创造的。近年来,通过史料推断,更多的历史学及考古界人士认为索离国位置大致在今嫩江以东、松花江以北的松嫩平原上,但其中心在什么地方一直没有说法。

如果宾县索离沟的名称及遗物发现与索离古国有联系,那么对其进行挖掘的意义将很重大。虽然仅仅是由名字引发的推断,但这种想法并非空穴来风,因为古代文明、政权的名字在现代地名中留下印迹的故事,在考古发现中不乏先例。

   索离沟曾经的主人

  由于没有太多的实物发现,加之另有其他考古任务,此后两年间,考古人员没有再到索离沟遗址考察。

  但这个距离宾县县城约32公里的地方却一直让他们难以忘怀。2006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延铁在宾县松花江沿岸多个地方考察时,发现当地农民耕种时经常能拾到与索离沟发现的陶器碎片形制与纹饰相似的陶片。特别是在宾县老山头地区,发现了拥有大量这种陶片的古代文化遗存。这更坚定了他认为的索离沟将有重要发现的想法。而此时,大顶子山航电枢纽也即将蓄水。时不我待。

  200610月,在考古所领导的支持下,李延铁带领6名考古人员组成发掘队进驻索离沟,正式开始考古发掘。参加发掘工作的除了省考古所的人员外,还有宾县、讷河、宁安等文物部门的工作人员。

  发掘从索离沟东部的漫岗最下端开始。不久,考古人员发现了铁器时代房址3座,出土了遗物标本百余件。索离沟存在一个古代文化遗址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这个遗址地层堆积较为简单,第一层为耕土层,黑褐色土,厚15-20厘米,地表可见陶片等遗物。第二层为文化层,同为黑褐色土,厚60-80厘米,可见较多陶片。

  发现的房址均叠压在二层下,房址基本为正方形,半地穴式,面积在20-30平方米之间。其中,房舍1位于西侧,为半地穴式,基本上呈正方形,边长5.5,地面和房壁均未做特别加工,灶位于房屋中部略偏东南。在房内西北角发现柱洞一个,门道不清。房舍3仅残存一灶址和部分地面,房屋地面上搁置几件陶器。

  在众多出土遗物中,陶器碎片给考古研究者留下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也成为佐证这个遗存归属性质的重要依据。

  这些陶器分砂质陶和泥质陶两类,其中砂质陶较多。砂质陶皆手制,泥圈套接而成,砂粒细小均匀。大部分陶器为素面,以黄褐陶为主,有少量褐陶、灰褐陶、红衣陶、红彩陶等。器形有罐、豆、碗、壶、甑、鬲、盅等。其中罐类器物出土量多,且口部均为当时流行的饰齿状花边。

  考古人员发现该遗存的出土陶器除大部分用于生活外,还有陶拍、纺纶、陶饼、陶塑动物等休闲娱乐用品。其中一件小马陶塑系泥质黄褐陶,似乎是儿童玩耍的玩具,用泥片一次性捏塑而成。

  索离沟遗址发现的石器有石斧、磨石、盘状器和石球。其中石斧质地讲究,为花岗岩石质,通体磨制,器表光滑,系先打制成型,然后再进行磨制使器形更加规整。

  遗存中发现的两件小铁刀直背略带弧度,弧刃,柄部略细,锈蚀严重,但依稀能够看出索离沟文明已进入铁器时代。  

  考古人员通过对出土遗物复原,对比、查阅资料,发现索离沟遗存出土的陶器、建筑等遗物与已发现的索离人文化遗存存在普遍的共同性,在文化遗存的年代上也十分接近。考证后李延铁得出结论:索离沟遗存就是古代索离国遗存。

  被证实的考古新推断

  让李延铁兴奋的不仅是索离遗址的成功挖掘,还有此次证实了他的一个推断。

  早在1981年春季,东北地方史专家、当时在原松花江地区文物管理站工作的考古学者王禹浪率领松花江地区文物普查队,在宾县境内发现了庆华遗址。19854月,省文物考古工作队对庆华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器物共有300余件。经考证,认定这是一处索离人的古文化遗址。

  发现庆华遗址后的第二年,王禹浪率领松花江文物普查队又在巴彦县境内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王八脖子遗址,发掘出的遗物表明其与庆华遗址有明显联系,被认定为又一处索离人古文化遗址。

  此后,考古工作者在位于松花江沿岸宾县及与之隔江相望的巴彦一带,方圆200平方公里范围内,又发现了一些年代相近、出土遗物相似的索离人的文化遗存。虽然其中许多遗存遗物数量并不多,但半地穴式建筑,圆栅制城墙,口、颈部特征相似的陶壶,红衣陶……种种共同点都表明,这一带应该是古代索离文化的中心。这与许多人认同的索离国位置大致在今嫩江以东、松花江以北的松嫩平原上,区位有很大重叠。而在上述地域的其他地方目前还未发现集中的索离文化遗址,也反证了这一推断。索离沟的发现为以上论断画上了一个句号。

  经过对上述出土遗物、现场发掘和相关历史文献的研究,李延铁及省社科院研究员张碧波等多位专家得出结论:以宾县索离沟,庆华古城和巴彦王八脖子等十几处文化遗址为代表,位于松花江中上游,宾县(包括相邻的阿城区沿江地带)及与之隔江相望的巴彦一带是索离国的中心区域。

  经过对比研究,索离文化遗存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400年至公元元年前后,也就是中原地区的战国至西汉时期,距今2400年至2000年左右。

  至于索离人的这些定居点是同时存在还是从某一地点迁移至另一地点,都尚待进一步考古发现来说明。

  王城遗址

  根据索离沟遗址的考古发现,张碧波进一步推断,这里是索离国的一座王城。对索离王城的认定,学界此前也曾有过一些推断。

  辽宁考古学者王绵厚先生认为,索离国王城应该在拉林河以北至松花江之间,并基本确定庆华古城为其王城。王禹浪认为,巴彦王八脖子遗址可能就是索离国的王城之所在。

  而张碧波表示,索离沟遗址应该是索离国活化石,索离王国就是以索离沟为中心,占有广大空间和延续几百年甚至近千年的古代文明。他认为,索离沟遗址的规模证明该部落群是一个文化特征鲜明、人口众多的集中聚居区,具有一种酋邦或邦联的核心属性和功能。

  在张碧波看来,这里的一些出土遗物带有特权的性质。石斧是权力的象征;彩陶与玉器均是巫师用以沟通天地的神器、法器;兽牙、兽角器是有权力者的佩饰,借野兽牙、骨、角以沟通天地。更为重要的是,骨甲片表明索离有带骨甲胄的军队,即有了抵御外部入侵的政权工具,而这些是其他遗址所缺乏的。

  还原索离国

  根据诸多专家们的研究成果,两千多年前索离人的生活画卷已跃然而出:

  公元前400年前后,黄河、长江流域群雄争霸,逐鹿中原,但那里的兵戈铁马却没有波及到塞北的松花江畔。在这条江的中上游,一群既善耕作又善狩猎的民族日益壮大起来,

  他们就是索离人,中国东北古代三大民族之一濊貊族的北支。索离人并不像其他狩猎民族那样主要以游牧为生,而是采取定居的生活方式,并进入了部落联盟甚至更先进的阶级社会阶段,极有可能建立起了地方政权。

  索离沟是部落首领们定居之所。这里依山傍水,树木郁郁葱葱,山下松花江水缓缓流过。

  各部落以家族为单位修建半地穴式房屋。这种房屋冬暖夏凉,适合东北的气候。经过几个月甚至几年的修建,由数十座半地穴式房屋组成的部落就这样形成了。

  这样的部落在周边上百平方公里的松花江两岸星罗棋布,构成了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聚居集团。在聚居地外围,索离人以圆形的土城或木栅建筑为城墙,凭险据守,这就是他们所特有的圆栅之制。这样,在少部分享有特权的部落首领统一领导下,一个逐渐壮大的索离国初见规模。

  农业精耕细作是索离人的看家本领。每个部落的臣民分工协作,种植包括粟(小米)、黍(黄米)、大豆为主的农业作物,索离人已学会饲养猪、马、牛、羊、狗、兔及鸡、鸭、鹅,猎获的野猪、鹿、狍、貂、狸等兽肉也常是他们的盘中餐。江河湖泊中的鱼、虾、鳖、蚌和山间田野生长的可食野菜、野果也是索离人的食物。

  为了抵御严寒,索离人就地取材,把饲养的羊、狗等毛皮剥下,用自制的简单织布机制成足以抵御寒风的保暖用品。享有特权的少部分索离贵族在衣着上颇为讲究,崇尚穿白色衣服,冬季穿戴用狐狸、黑貂等动物皮毛制作的外衣和帽子,并用金银首饰镶嵌其间。

  此外,各部落还分化出专门从事烧陶,加工石器、铁器、玉器和成衣制作等人员,成立手工作坊,以供各家庭使用。闲暇时节,烧陶作坊也制作一些小型陶马、陶猪等玩具供幼儿玩耍。

 神秘面纱未全揭开

  从嫩江以东、松花江北岸到宾县、巴彦一带为中心,是对索离国考古的重大突破。

  张碧波先生认为,索离沟考古发现为哈尔滨考古学界翻开了极其重要的一页:它填补了我市千年考古空白,为相关的历史整合研究提供了前提与基础,不仅对考古学具有重要意义,对整个东北地区的历史学、民族学研究也都具有重大意义。

  李延铁则表示,他的研究远没有终结。目前,索离沟遗址、庆华遗址等发掘面积还很有限,出土遗物也不很丰富,不能反映出这些遗存的全貌,索离国的神秘面纱还有待进一步揭开。

  【背景新闻】

  索离国

  史籍也称为橐离国、北夷索离国,是我国古代东北小国。系由濊貊人的北支索离族人建立,后归入夫余国。

  索离国最早出现在东汉王充的《论衡·吉验篇》中。此后,《后汉书·东夷列传·夫余》、《三国志·东夷传·夫余》和《梁书·诸夷传·高句丽》等都记载过。在这些史籍中的文字记载基本一致,但都十分简略。其中,《后汉书·东夷列传·夫余》中有这样的记载:北夷索离国王出行,其侍儿于后妊身,王还,欲杀之,侍儿曰:前见天上有气,大如鸡子,来降我,因以有身。王囚之,后遂生男……”

  濊貊(huìmò)

  我国东北的古老民族,是濊族与貊族的合称,以农业城栅为特点,不同于游牧族。古文献称之为白民毫人发人。与肃慎和东胡被称为我国古代东北三大民族。

  出土的鼓腹罐残片。陶器碎片给考古研究者留下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也成为佐证这个遗存归属、性质的重要依据。考古人员巧手复原,使这些沉睡了两千多年的陶器重新复活了。

  索离沟遗址与松花江近在咫尺。200610月,考古人员在索离沟勘察。

 

 
版权所有 黑龙江省图书馆
电话:0451-53969096 EMAIL:hljgxgc@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