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黑龙江省文化信息网!          
 
  文化信息
 
 
 
 
 
首页 > 文化信息      
   

我国首支高炮部队师史馆在我省成立

http://heilongjiang.dbw.cn   2012年10月11 09:47:59

  黑龙江日报1011讯 在我省,有这样一支部队。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最早的高射炮兵部队,是为共和国开国蓝天编制天网的防空力量。他诞生于林海雪原,在朝鲜半岛上英勇驰骋,在越南丛林中怒吼轰鸣,在辽沈大地上仰天长啸,在松嫩平原上挥洒豪情。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转隶、移防、整编,如今这支部队已成为黑龙江某预备役高射炮兵师。为了更好的铭记历史,926,这支英雄部队的师史馆在国歌声中开馆。

  凝固烽火硝烟史

  该师师长王国林告诉记者,这个师的前身为组建于19511月的某炮兵师,是我军第一支高炮部队。60多年来,曾两次出国作战,击落敌机298架,在西苑机场受到毛主席亲自检阅,曾承担过掩护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等多个重大防空任务,先后经历10次转隶、移防和整编,南北驰骋,东西纵横,可谓征程奇特,为这样一支部队建设师史馆在他看来是势在必行。从20113月开始筹建,4月开始采集资料,到设计脚本、实地布展,师史馆的建设整整用了一年半的时间。

  说起筹建师史馆的初衷,该师政委闫国权表示,“筹建师史馆,不是为了收藏,不是为了展览,不是为了给我们的部队美容,而是为了让我们的后辈知道历史是什么。就像我们的开篇语,让历史告诉未来,回顾历史,让我们的官兵以史为荣、以史为鉴,获得巨大的精神动力,才能拥有美好的未来。”

  英雄重温战友情

  在师史馆内,一支红色的铅笔引起了记者的注意。铅笔非常新,笔杆上印有“人民大会堂”五个字。捐献铅笔的该师战斗英雄王克京老人轻抚着展柜玻璃感慨的告诉记者,“这支铅笔在我身边40多年了,别看它普通,这可是毛主席用过的。”

  曾参加过抗美援朝和西北护核任务的王克京1967年再次出国作战时被敌机密集投掷的子母弹击中,全身负伤36处,勉强捡回一条命,本人也荣立一等功。1969年,王克京参加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与铁人王进喜比邻而坐,因为正坐在毛主席身后,两人有幸各得到了一支毛主席使用过的铅笔。“军人就要有军魂,师史馆能激发年轻人为国献身的革命精神,在部队建设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师史馆办采访团告诉我老部队要筹建师史馆,我当然得拿出我40年来一直精心保存的宝贝。”说起师史馆,老人很动情。

  作为前期搜集资料的五人采访团之一,该师老政委张矛告诉记者这样一组数字:历时65天,走访14个城市,采访83人,到中国军事博物馆等6个展馆收集资料,共收集实物100余件、图片资料3000余张。“这些简单的数字背后是满满的艰辛与感动。”张政委说,“采访过程令人震撼、难忘。从黑、吉、辽一直到广西,收集的不仅仅是散落在各地的历史资料,更重要的是我们把老战友对这支部队的深厚感情带回来了,把那段曾经辉煌的历史带回来了,把烽火硝烟中凝结的战友情带回来了,把对部队建设发展的期盼带回来了。”

  “花甲军花”回娘家

  在参加师史馆开馆仪式的人群中,几位年过花甲、持外地口音的阿姨分外引人注目。几个人总是手拉着手相互扶持,无论走到哪儿都留下一片欢声笑语。在师史馆的一块展板前,记者终于知晓了她们的身份,原来她们就是入越参战的“十朵军花”。1967年,这10位年仅十六七岁的桂林女中学生和来自清华、北大等高校的“十七学子”经周恩来总理特批随高炮部队入越参战,成为那一年全国唯一一批入伍的人。老照片中,10个女孩大都扎羊角辫,身着军装却稚气未脱。眼前的她们虽已步履蹒跚、两鬓斑白,但充沛的精力和乐观的心态却让人感受到战争和生死对她们心灵的洗礼和升华。

  “我们27个人本想走长征路走到井冈山,半路看到部队的军车一辆辆往南开,我们就萌生了到越南当国际主义战士的想法。” 40多年后,女兵班长莫少兴回想起当年参战的经历仍是历历在目。“8个月的时间,部队的首长和战士们都把我们当成了宝贝疙瘩。这段经历也是我们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我们不是英雄,只是特殊年代的特殊群体。去年老部队两位老政委联系到我们,我们非常感动,愿意尽全力支持师史馆的筹建。今天我们10个人中有9个从桂林赶来参加开馆仪式,心情真的像回娘家一样激动,真心希望老部队能够越来越好。”

  据悉,师史馆成立后,将成为向全省预备役官兵和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版权所有 黑龙江省图书馆
电话:0451-53969096 EMAIL:hljgxgc@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