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黑龙江省文化信息网!          
 
  文化信息
 
 
 
 
 
首页 > 文化信息      
   

走读文化产业特别报道:两家剧院 “七年之变”

http://heilongjiang.dbw.cn   2011年12月06 10:33:35

  东北网126 7年前,一台叫做“超级女声”的节目横空出世。一群年轻女孩在舞台上唱唱跳跳就把几亿观众钉在电视机前———那是一个全民狂欢的夏天———美国《时代周刊》关注了这种运作模式对中国民众产生的巨大影响力。而更多的商人则开始探求这种影响力背后的商业价值———原来唱歌跳舞这么赚钱,原来这就叫文化产业!

  7年前,张艺谋打造的《印象·刘三姐》使阳朔当年的文化旅游产业产值猛增至6亿元,而上一年仅为一亿元。

  7年前,大型史诗歌剧《八女投江》上演,哈尔滨歌剧院因此享誉国内歌剧界,作为舞台监督的王德丰在出租车上听到一句赞美欣喜不已。

  7年前,装修一新的黑龙江省京剧院开门迎客。原来的火锅店、洗浴中心、台球厅全都没了,它的欧式门面成为中山路一景。与原来不同的是,“黑龙江省京剧院”的大字下面多了一行字———“莫斯科大剧院”。作为总经理的李毅勇有些忐忑,他之前从没做过剧场。

  7年后,赚了7年眼球和热钱的湖南卫视宣布明年不再选秀。

  7年后,《印象·刘三姐》从原来的1888个座位,增加至3880个座位,票房收入达一亿多元。

  李毅勇向左走

  2005826日晚,“超级女声”年度三强总决赛,李毅勇当时在长沙。这场将3亿观众拴在电视前的比赛并没能拴住李毅勇,他没有去节目录制现场,也没守在电视机旁,他去了田汉大剧院。

  这是李毅勇一年内第三次去田汉大剧院了,这一次他不是一个人,而是30多人的团队,有节目编导、灯光音响师、财务、行政,还有装潢设计人员。当时的李还没有莫斯科大剧院总经理的名头,只是黑龙江鼎新饮食娱乐有限公司的一名管理人员。李毅勇一直做娱乐,从迪厅到慢摇吧,之所以选择做剧院,也是因为对迪厅这种项目有点厌烦了,“太操心,三天两头就有人打架。去人家田汉大剧院一看,门口挂着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牌子,生意也挺火,每天人满为患,那为啥不干这个呢。当时咱们省都没有这种形式,标新立异嘛,就想引导一个娱乐的新行市。”

  就在李毅勇苦于找不到合适场地的时候,南岗区政府找到了鼎新。“在我们运作剧院项目的时候,俄罗斯河园酒吧街改造正好到了省京剧院这片。由于河园酒吧街改造一期二期都是我们做的,所以区政府把我们和省京剧院找到一起,我们需要场地,省京剧院需要改造资金,双方需求,一拍即合。”鼎新公司投资2000万元,对省京剧院进行改造,而鼎新公司得到的回报则是免除10年的租金。

  这边剧院开始施工,那边李毅勇就出国了———到俄罗斯招演员。在列索扎沃斯克的艺校李毅勇招了16个女孩4个男孩,回国后又到鸡西的艺校招了16个女孩4个男孩,组成了莫斯科大剧院的第一支演出团队。

  20051220,焕然一新的省京剧院开门迎客,莫斯科大剧院也正式开张。白天,省京剧院在这里排练演出;晚上,莫斯科大剧院为观众奉上俄罗斯风情演艺。

  王德丰向右行

  同样是20058月,哈尔滨歌剧院的王德丰在为《八女投江》忙乎。

  那年815日,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哈尔滨歌剧院创排的大型史诗歌剧《八女投江》公演了,“十一”期间又进京演出,第二年在上海的戏剧戏曲大赛中拿到三等奖。在随后的3年里,《八女投江》演出近200场。“虽然没能收回投资,但这出戏给歌剧院攒了家底,也锻炼了演员队伍。”当时的舞台总监王德丰如今已是歌剧院院长,现在谈起《八女投江》,他又为它赋予了新的意义。

  这边《八女投江》火爆上演,那边“文企联姻”也搞得火热,歌剧院舞蹈团与哈药集团合作,“他们提供赞助,我们提供演出,2005年、2006年两年一共拿到了100万元。”王德丰说。

 变,是必须的

  歌剧院这边“春风得意马蹄疾”,莫斯科大剧院那边却没能“一日看尽长安花”,开业第一年,赔了60万。

  “问题太多了。首先剧院的名称就有问题———‘莫斯科大剧院’,谁知道你这里面是演啥的呀,听起来就离老百姓远,后来改成现在的‘莫斯科演艺娱乐广场’,这才像个娱乐休闲的地方。那时候一天就一场,这演出成本多高啊。一晚上演一场的成本是一万,要是演两场,再加两千就够了,但增加的收入要远远大于两千。”其实演出场次的问题也不能说是决策上的失误,没有客源,开两场也只是白搭演出费而已,所以关键的问题是准确的市场定位和运作模式。

 

  改名后的莫斯科演艺娱乐广场找到了准确的定位并开始细分观众群,“一开始没想到有旅游客人,就是给咱哈尔滨人看的,后来才发现旅游这块有这么大的市场,然后开设旅游专场。第一场主要针对外地游客,晚上9点的第二场面向本地顾客。”接下来就是艰苦的跑市场的过程,“联系什么人,怎么签合同,报什么价格,怎么返点,一点点摸索呗。”

  这个过程中,节目也在不断变化,“俄罗斯民族歌舞观众已经不爱看了,现在的节目主要参考法国的红磨坊和美国的拉斯维加斯,要那种大气、艳丽、华彩的感觉。”聘艺术总监;演员也换了一批,“艺校的学生不行,表现力不够,现在的演员全是成熟演员,表现力比以前好”;花十几万定制演出服,玩命往里砸钱要的就是视觉冲击力。

  市场摸清了,运作模式有了,节目好了,钱也跟着来了。莫斯科演艺娱乐广场这种剧场模式在东北三省是独一份,所以旅游这块越做越好,去年接待游客6万人次,今年预计超过8万。“一年能赚200来万吧。”说到具体收入,李毅勇很保守。

  与此同时,歌剧院的处境却在发生着变化。《八女投江》之后,歌剧院再无大动作,舞蹈团和哈药集团的“文企联姻”也告一段落。最要命的是,人才逐渐在流失。

  一千和五千

  “文企联姻”时,歌剧院舞蹈团有六七十人。7年过去了,舞蹈团人数不升反降,如今只剩20多人。

  “8年没进过新人了。”王德丰无奈地说,现在最年轻的演员都30来岁了。这不只是舞蹈团的问题,歌剧院下辖的歌剧团、民乐团、轻音乐团、舞美队,以及今年哈尔滨演艺集团成立后刚刚并入歌剧院的曲艺团都存在同样的问题。

  为什么不招人?没钱!

  “政府拨款是按编制拨,这笔钱只够养活有编制的。外聘演员的工资,得靠自己演出挣。”多演出就能多赚钱,这道理谁都明白。但歌剧院每年要承担许多公益性演出,“韩国周演、哈洽会、湿地节,建党九十周年演出,到韩国光州进行文化交流,还有50场文化下乡。”王德丰说的这些,只是今年到目前为止的公益演出活动。赶上“哈夏年”还要更忙。

  歌剧院没有剧场,如果没有大型歌剧上演,其主要收入便是出售演出。“啤酒节演出10天;曲艺团到北京竞标,10月份在北京演出了四五十场;我们的舞蹈团长年和省市电视台合作。”赚钱的演出数来数去就这么几个。

  天天紧忙活,就是不赚钱。以前还有很多外聘的年轻演员苦苦守候一个编制,如今成立演艺集团,今后没有编制这玩意儿了,外聘的演员们纷纷选择离开。“很多都改行了,有卖瓷砖的,有卖衣服的。”王德丰觉得可惜,但也没什么办法,“一个月只能给人家开一千来块钱,多了拿不出。”

  同样是跳舞,莫斯科演艺娱乐广场的演员每个月能收入五六千,俄罗斯演员每个月更是能赚八九千。

 机会在哪儿?

  赚的少,没人来;没演员,节目不震撼;节目不好,没人愿意买;没人买节目,没钱给演员开工资……这是一个死循环。

  这根链条上已经没有突破口,王德丰选择回归,回归到歌剧院的安身立命之本———歌剧。“不是每个城市都有歌剧院的,歌剧院是高雅艺术的象征。在美国,看话剧2美元,看歌剧要64美元。现在人们的欣赏水平越来越高,歌剧也不是遥不可及了。上海现在就有歌剧沙龙,虽然场地不大,但确实有一批忠实观众。以后看歌剧的人会越来越多。”

  发展趋势确实如此,可完全靠票房养活歌剧在现阶段仍然不现实。不过还好有另一种运作模式———歌剧院目前与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合作,排一部大型情景电声交响组曲《智取威虎山》。排好后演出30场,歌剧院收入70万元。歌剧院现在每年的演出收入也只有100来万元,70万对歌剧院来说意味着什么,可想而知。

  明年,歌剧院还要排著名的轻喜歌剧《货郎与小姐》,还是与企业合作这种运作模式。现在剧本已经完成,而且找到了有合作意向的企业。哈尔滨大剧院预计将于2013年竣工,哈尔滨歌剧院有可能入驻。“到时除了歌剧、音乐会,我们还能搞一些综艺演出,使演出常态化。”

  王德丰在回归,李毅勇却已经想走出去了———出售演出。

  冰雪大世界要开业,打算租莫斯科演艺娱乐广场的俄罗斯演员45天。“现在你想在哈尔滨找16个俄罗斯演员没可能,只有我们家有。因为垄断了嘛,报价就狠,一个人一天1000元,16个演员一天就是一万六,45天就是72万。我也可以给打个九折,前提是一次性付款。这还算便宜的,他们要是出去找经纪公司,没有200万下不来。啥叫文化产业,这就叫文化产业。你盖一个房子,再贵它也有个价,文化不一样。就像拍电视剧,有的20万一集,有的50万一集,还有200万一集的。文化这东西,没价,就看你怎么运作。前两年有钱的都搞房地产,现在怎么样?都在叫苦。”

  西瓜要捡,芝麻也要。李毅勇现在又开始琢磨这几年淘汰的演出服,“这几年换了十多套演出服了,以前那些都在那扔着呢,是不是应该收拾收拾租出去?”

  变,需要勇气

  让我们回到7年前,那个李毅勇和王德丰忙得不可开交的2005年。

  那年,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49.38亿元,面对这块“蛋糕”,李毅勇有点眼馋,而王德丰已吃到一口;2010年,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变为139亿元,“蛋糕”大了一倍多,李毅勇终于分到了一块,王德丰手里的蛋糕却小了。

  我们可以先将此归结为因时局所困、体制差别导致的必然结果。

  7年后的今天,文化产业的发展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政策市”,解开了体制上的束缚,演艺娱乐市场正蓬勃起势,国内外的成功案例、经验、模式、理念……俯拾皆是。

  改变,已不关乎审时度势的小智慧,而更需要谋篇布局的大勇气。

  今年3月,哈尔滨话剧院、歌剧院、儿童艺术剧院和曲艺团等几家市属国有文艺演出院团正式实现转企改制,集结成为哈尔滨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来的管理模式和分配方式发生变化,全靠市场扛活。

  与此同时,鼎新饮食娱乐有限公司已在股改,“老总又让出10%的股份给公司管理层。市场大,年底分红就会更多。”李毅勇说,已经基本成熟,接下来他们会将莫斯科演艺娱乐广场运作模式复制到其他城市抢市场。

  李毅勇和王德丰,还有和他们一样的那群人,都在求变的路上。

 
版权所有 黑龙江省图书馆
电话:0451-53969096 EMAIL:hljgxgc@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