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黑龙江省文化信息网!          
 
  文化信息
 
 
 
 
 
首页 > 文化信息      
   

http://heilongjiang.dbw.cn   2010年10月19 11:05:23

  东北网1019讯 在“中华巴洛克”二期改造工程中修复、保护其重要建筑价值的同时,其所承载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同样不容忽视:中华巴洛克记录了这座城市在上世纪初期民族商人的繁衍生息的点点滴滴……仅此,这些建筑就有永生的权利。

  记者翻阅市城市规划局《哈尔滨道外传统商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时看到了这样一段话:十九世纪末,在现在道外南头道街一带,一些商号陆续开张,到20世纪初已显现商业中心的雏形。一批精明干练的民族工商业精英,率先在南二道街开商铺,办实业,于是,就有了“中华巴洛克”的建筑群落。带着对这些哈埠商业“鼻祖”的好奇,记者走进了“中华巴洛克”,拂去百年的浮尘、倾听“历史”的讲述……

  “范记永”和“永记范”

  钟华是现在东莱街68号“范记永”饺子馆的老板,从1912年至今,这家老字号已迎来送往了它的67位老板。

  钟华告诉记者,“‘范记永’是辽宁海城人范先庚1912年闯关东到哈尔滨后创立的,范老先生只有女儿,本着‘传儿不传女’的规矩,范老先生将调馅儿等手艺传给了跑堂伙计汪凤魁。”范老先生去世后,汪凤魁为了铭记师傅待己如子、传授手艺的大恩大德,将“范记独一处”改名为“范记永”。90多年来,“范记永”几易店面,从最初的天一街(现已没有此街路)搬至张包胡同再到北三道街,直到现在的东莱街,“范记永”现在的位置和最初的店铺位置仅隔300多米远。“看来这就是缘分啊,‘范记永’离不开这块地儿啊!”钟华念叨着。

  “老鼎丰”的百年土标准

  老鼎丰厂长徐玉铎告诉记者,相传在两百多年前,清乾隆皇帝二下江南,在古城绍兴品尝了当地一家果酱铺的南味点心,觉得风味独特,清香味美,便欣然提笔钦赐“老鼎丰”三个字。自那以后,“老鼎丰”点心便以“南味正宗名点”的身份传遍了大江南北。1911年,绍兴人王阿大、许欣庭闯关东来到松花江边,合伙办起一个糕点作坊,哈尔滨“老鼎丰南味点心货栈”便在今天的靖宇街开张了。

  徐玉铎说,老鼎丰一直遵循着一条“土标准”:自己敢吃、敢给自己的孩子吃的东西才能对外卖。投入原料的产地轻易不变,每年按季节派专人外出采购。把剩月饼毁成馅重新利用的事永远不会发生。

    大罗新敢与“洋行”叫板

  在“同记”古玩城五楼,年逾七旬、致力于北方民俗文化研究的专家江凡老先生给记者讲述了武百祥和“大罗新”的故事:当年,武百祥在秋林洋行看到“洋人”排队抢购英式鼠皮帽,便派专人去上海购进了一套制帽机器。第二年,提早派人去各地收购各种皮货。秋分刚过,“仝记”自产的鼠皮帽率先摆上柜台,与来自万里之外的欧式鼠皮帽并无二致。江凡颇为自豪地说:“当时,秋林‘洋行’也不得不对武百祥另眼看待。”

  江凡告诉记者,1919年,秋林洋行道里分行建成营业,武百祥便立即在北大街上建起了傅家甸最宏伟的商业大楼。这栋可与秋林洋行媲美的宏伟建筑富丽堂皇、十分敞亮,直贯三四楼的大门脸,赫然竖立着七个金色大字:大罗新环球货店。“大罗新”还创下一项哈尔滨之最:“直通各个楼层的电梯”。以致于当时还流传出一段顺口溜:“到了哈尔滨,必去大罗新,电梯送上楼,满眼西洋景。”

  “商魂”永驻

  作为哈尔滨商业的起源地,老鼎丰、大罗新、范记永,也包括用诚信打动顾客,赢得名号的“老仁义”……这些百年老店能为后人所津津乐道,并流传至今,就是因为深驻其中的“商魂”:诚信经营、勇于创新。“中华巴洛克”的改造绝不仅是停留在建筑物的保护、修复层面。挖掘并发扬继承深藏在建筑物百年历史中的“灵魂”,才是“中华巴洛克”能否永生的关键所在。

  在中华巴洛克二期改造范围之内的3条老胡同—————“染坊胡同”、“仁义巷”和“新市巷”位于靖宇街以南,年龄都在百岁以上。二期改造工程中,相关部门研究决定,将原有建筑拆除,在该区域内建地下停车场。地下停车场建成后,进行地上部分的施工,将在原位置进行复建,恢复老胡同的原始风貌。

  “中华巴洛克”与百年胡同

  家电修理工的1万张照片

  提起张树波,很多市民并不知道,但说到“道台府”,几乎就是无人不知了。张树波就是“道台府”的发现者之一。干了20年家电修理,他结识了一批“老道外”,大家一起聊老故事,拍老建筑……20年间,他留下了1万余张珍贵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照片。

  他告诉记者,中华巴洛克里传统宅院的特色就是“前店后厂”或“上住下店”的商住混合形式,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新市巷、仁义巷和染坊胡同。“当年的新市巷基本上都是帽铺,而仁义巷几乎都是做鞋的,在古旧的闸板窗上,当年的老字号依稀可辨。染坊胡同则是做成衣的,长袍马褂似乎还挂在窗子的后面……”张树波动情地说。

  “染坊胡同”的由来

  北方民俗专家江凡告诉记者,道外的胡同多是这样发展起来的:起初是个小杂院儿,前后都空落落的。后来,在这块空地上,棚厦、作坊一个挨一个地建起来了,中间挤出了一个小小的过道。天长日久,走的人多了,小水泡被踩平了,胡同里的居民一齐动手,泥水路变成了平展的煤渣路。再过几年,两旁又不知不觉地多了几幢小楼,家里也装上了自来水,住在这里的人多了,胡同也就形成了。

  江凡问记者是否知道“哑巴胡同”,记者摇摇头,他说,其实“哑巴胡同”就是“染坊胡同”的曾用名。在染坊胡同还没有拆除前,记者曾来此踏访。长约300的“染坊胡同”是老道外胡同中最长的一条。尽管胡同内的老房屋由于年久失修,墙体已有裂缝和塌陷,但墙面上斑驳镶字的牌匾、老房子上独具特色的中西合璧风格,依然能让人联想到当年的繁华。

  江凡告诉记者,在上世纪初,先后有几家染印厂在这条胡同里“安家”,后来多达10多家,胡同也因此得名“染坊胡同”,当时的染房胡同一带是哈尔滨的商业聚集区,经商的不仅有中国人,还有俄国人、日本人和美国人。上世纪八十年代,染坊胡同还自发搞起了马路市场,摆起了鞋摊,染坊胡同也愈加繁荣。“那时候,一些人天不亮就扛着折叠床、推着三轮车来占地方摆摊。从胡同口往东长长一溜都是摊位。”上世纪九十年代,鞋业市场搬迁后,染坊胡同变成了烧烤店扎堆的地方,“当时这里的烤熟筋全哈尔滨有名。”

  “我家就在胡同深处”

  在新市巷口,记者看到几位老大爷正在聊天晒太阳,其中,70多岁的刘福海大爷在此次二期改造搬迁后,将离开这条生活了六十多年的小巷,“从上世纪四十年代随父亲来到这里,全家靠父亲做皮帽子的生意为生。房子既是工厂也是商铺。”正是张树波所说的“前店后厂和前店后宅”。

  “我从小跟着父亲到大庆去进皮子。皮子刚进回来太硬,要先把皮子进行软化处理,再做帽坯。做一顶帽子要四五天,有时一批帽子还没做好,就已经被预订出去。”刘大爷沉浸在幸福的回忆中,“当时巷子里生意极好,最热闹的时候人都进不去,各家商贩就在南头道街摆起摊床,生意可火了……”

  特色老字号一览表

  -商业 哈四百、兴大兴超市()、大罗新古旧藏品市场、哈尔滨文化用品商店、仁和永、同记商场、老鼎丰、中西医结合医院()、老天利刀剪商店*、厚德府*、永发和*

  -餐饮 张包铺、红光混沌馆、春香鸡馆、红焖北京鸭、德顺楼老太太骨棒、红江包子铺、狗不理、老都一处、东来顺、北山酒馆、新春小吃、北三李氏蘸酱、南三石锅烤肉、富强大骨棒、正阳楼、范记永饺子馆、张飞扒肉、武刚扒肉、国营更新饭店、南七老麻辣面馆、荣华炸鸡店、张记老汤蒸饺、老仁义、三八饭店*

  -医药医疗陈氏接骨、世一堂、人民同泰药店(原泰华西药房)、哈尔滨第八医院、纯化医院

  -服务 三友照相馆、靖宇典当行、亨达利、亨得利、温泉浴池、新疆浴池、范记永浴池、哈尔滨第一浴池*

  -文化 哈尔滨京剧院、省评剧院、红星大戏院、松光影院

  注:性质以老字号原商业性质为准、带“*”为已消失的老字号。

 
版权所有 黑龙江省图书馆
电话:0451-53969096 EMAIL:hljgxgc@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