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黑龙江省文化信息网!          
 
  文化信息
 
 
 
 
 
首页 > 文化信息      
   

两年前上满语课如今却面临生源流失的窘境

http://harbin.dbw.cn   2009-04-13 07:49:12

  东北网哈尔滨413日讯目前,哈尔滨市唯一一所开设满语课的香坊区莫力街村小学校,试图对“濒危”的满语进行传承的愿望遇到了极大的挑战,学校面临着生源不足、满语教学难以为继的窘境。

  莫力街村是香坊区两个满族聚集村之一,是哈尔滨市一个著名的金源文化区域,至今仍有金代城墙、“点将台”、“饮马湖”等遗址,在该处曾出土过大量文物。莫力街古城址位于香坊区幸福镇莫力街村内,据老人们讲,这个村子在800多年前就已经建立,其中满族人占85%以上。但是,这个有着700多户3400余人的满族聚居村却没有一个人能说满语。

  面临生源不足,满语教学难以为继

  为弘扬民族文化、培养民族人才,莫力街村积极与阿城满文学馆联系,从20069月份开始,聘请两名满语教师到该校任教,在学校五年级中开设满语课程,学生一周学习两节课程的满语。此后,学校又专门派出优秀教师到各地学习满语,回来传授给村里的孩子。目前,该校已有20余名学生从学校毕业,已能够掌握满语的日常口语对话和书写基本的短词短句。学校对开设满语教学也信心十足,希冀将这种被称为“活化石”的少数民族语言发扬光大。同时,学校也通过各种途径对满族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挖掘整理了满族图腾脸谱,在学校的体育课中组织学生进行旱地龙舟、珍珠球等满族的传统体育项目等。

  但是,新政策使农村学生进城读书,使村里的适龄学生大量流失。据莫力街小学的孙占国校长介绍,在他到这所学校后,学生最多时达到近200人,而目前仅有70人左右,生源严重不足,而可以学习满语的目前也只有约30人,满语教学面临着生源不足、难以继续开展的困难局面。

  满族人口千万,满语精通者只有20

  满族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是清初在蒙古文的基础上创制而成的,清代时被定为国语。据介绍,满族是目前我国较大的少数民族,人口已超过了1000万人,但是满语能够达到精通程度的可能在20人左右,属于“濒危”的少数民族语种,目前对满语的保护和传承可以说是抢救性的。

  据了解,清朝作为一个政权268年的真实存在,有数以百吨计的满文档案躺在国家和地方博物馆里面待解,仅黑龙江省档案馆就有满文档案60余吨。这些档案记载着黑龙江地区从清代开始以来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宗教、民俗、天文等一系列内容,相当于黑龙江地区最早的一部史志,对于清代历史文化的研究也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然而,要把如此繁多的珍贵史料全都翻译出来,需要100个人用一个世纪的时间。

  如此众多有待开发利用的珍贵史料,我国的满语翻译和研究人员却不足百人。作为国内专门研究满语的文化科研机构,黑龙江省满语研究所仅有7个人。如果这种人才状况持续下去,珍贵的满文史料有可能会成为永远没有人能破译的“天书”。鉴于此,满语人才教育培训也就迫在眉睫。

  满语既然存在,希望它不会消亡

  为了拯救满语这一中华民族语言,使其更好地传承下去,2006年,阿城区创办了“阿城满文学馆”,首批招收学员30多名。两年间,又增加了函授班共计60人,日前已结业47人。满文教师关志坤说:“学员中有十六七岁的孩子,也有年逾古稀的老人,都对这种民族语言充满了好奇,这也是满语的希望。”

  2008年,坐落在阿城区的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将满语专业列入招生范围,成为全国唯一在高职院校开设满语中专专业的学院,首期招生30人,开展满语的启蒙教育教学,以抢救濒临消亡的满族语言和文字及补充匮乏的满语人才。

  据哈尔滨市满族文化研究学者、阿城满文学馆创始人关达夫讲,抢救满语应从扫盲抓起,尝试在成人领域进行义务教育,并结合旅游、金源文化、信息技术等领域,探索满语教育教学的特色发展道路。虽然阿城是满族人聚居地,但还缺少真正的本土出版物,对满语教学有了一定的制约。因此,他组织了一些满语学者、学员,筹备出版一套《阿城满文学馆系列丛书》,共计20册、分4个部分,以此作为满语教材,免费发放给学员。目前,已经定稿等待印刷,但苦于缺少资金,目前还无法正式出版。

  关达夫呼吁:希望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把满语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下去。满语既然还存在,我们就应动用社会力量及早拯救!

 

 
版权所有 黑龙江省图书馆
电话:0451-53969096 EMAIL:hljgxgc@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