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黑龙江省文化信息网!          
 
  文化信息
 
 
 
 
 
首页 > 文化信息      
   

东北三省又增翔实史料老馆长讲述“鸡毛信”的故事

http://heilongjiang.dbw.cn   2008-12-26 09:48:31

  东北网1226日讯上世纪50年代,东北烈士纪念馆为筹备东北革命博物馆,该馆研究人员赴辽宁、吉林等地搜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时期有关东北三省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历史资料,并拍摄珍贵史料的胶片一千余个。最近,东北烈士纪念馆将983个老胶卷冲洗、翻拍,制作成3万余页文本资料。

  研究人员说,这些资料经过系统整理后,将更加客观、真实地反映东北三省的历史。15日下午,当年亲历搜集资料全过程的东北烈士纪念馆老馆长温野,讲述了辽宁地区群众用“鸡毛信”传递信息的故事。

  8年拍摄千个胶卷

  东北烈士纪念馆老馆长温野介绍,建国初期,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相继建馆,东北烈士纪念馆根据国家要求也在该馆的基础上开始筹建“东北革命博物馆”。原来馆内陈列的是抗日战争到建国时的历史资料,筹建东北革命博物馆,就要搜寻更多的历史资料。为此,该馆派专人到辽宁、吉林两省的档案馆、图书馆等单位搜集资料,征集、搜集工作断断续续地持续了8年。

  温老馆长说:“由于当年各地的档案馆设施还不健全,资料种类多且比较分散,给搜集工作带来极大困难。当时还没发明复印机,人工用笔抄录这些资料很不现实,我们就用135台相机将资料拍了一千多个胶卷,将其归类、编号,以待搜集工作结束再进行整理。”

  资料堆中发现鸡毛信

  “19607月份,我和当年的刘绍文()副馆长等6人到辽宁省档案馆搜集资料。由于辽宁省档案馆还在筹建中,所有档案资料都堆放在张作霖原官邸的两个仓库内,并散发着霉味。我们蹲在资料堆里翻看,遇到有用的,就用相机拍下来并在胶卷盒上贴上标签。工作很累,2个月后,我在资料堆里发现一封革命早期的鸡毛信。”温野老馆长回忆说。

  据温野老馆长讲,鸡毛信被折成了三四平方厘米大小,信上插着3根鸡毛和5根火柴,代表着此信十万火急。信的内容为辽宁地区群众发动抗捐抗税运动。鸡毛信是在当地政府镇压群众运动时收集的证据,并被存在了案卷里。这是一件难得的历史实物,反映了当时的群众斗争,具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他将鸡毛信进行了拍照,可回来后没来得及整理,直到退休都没有再见过。

  60年胶片“破译”艰难

  据东北烈士纪念馆研究部副主任姜雅君介绍,这批胶卷经历了60年的岁月,有些已经非常模糊,即便再精心地处理也很难辨认。所有中文资料都是用毛笔写的繁体字,一些字迹模糊,甚至缺失。因当年的书写习惯、语言环境差异,行文中没有标点,一旦出现断句错误,将谬以千里。

  目前,研究部工作人员已经整理出来1000多页资料,并按历史发展的脉络将这些资料进行了分类。记者在整理出的第2725号“密令”中看到这样一段话:“吉林省政府民政厅密令汪清县县长”,“排长吴××探明小五道沟垦有共党机关部”,“保卫总队长张××指挥保董张××排长吴××带团丁在小五道沟垦民×××家地窖内,搜获共党首领×××一名,共产文件多”,“后又捕获李××一名等情况派教练员吴××驰往”,“连同各种文件,一系中共()青团长、支部团员之元()名、假名及暗号,与支部干事委员之元()名及假名”,“查该犯均系共党”。

  研究人员介绍说,从文件中提到的“地窖”、“假名”、“暗号”等文字可以看出,当时我党开展工作非常艰难,且随时都有被捕牺牲的危险。另外,密件中提到抓获了共党“金××”,这个人在现有的党史资料中有没有出现,这些都需要研究人员继续认真地调研论证,还历史本来面目。

 

 
版权所有 黑龙江省图书馆
电话:0451-53969096 EMAIL:hljgxgc@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