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黑龙江省文化信息网!          
 
  文化信息
 
 
 
 
 
首页 > 文化信息      
   

倾情冰雪半生缘—记为哈尔滨冰雪树碑立传第一人

http://heilongjiang.northeast.cn   2008-12-18 16:14:36

【专题】推动边疆文化大省建设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东北网1218日讯本篇所介绍的,是第一个为哈尔滨冰雪树碑立传的专家,他手中的8部著作填补了中国冰雪文化史上的空白,开创了冰雪文化研究的新学科,将哈尔滨的冰雪文化系统地展现给世界。然而,他却不是专门研究冰雪的人,作为在新闻一线勤勤恳恳工作了30多年的哈报集团资深报人,王景富用一片痴心与冰雪结下了“半生缘”。

  一次采访结缘冰灯

  王景富是怎么想起研究冰雪的呢?这话要从1979年说起。当时,王景富在《哈尔滨日报》“太阳岛”副刊做编辑,出于对冰灯的喜爱,他深入第6届哈尔滨冰灯游园会施工现场进行采访,写了篇歌颂冰灯设计及制作者的散文。这可以说是王景富冰雪文化研究的开端吧。

  1986年,对王景富和哈尔滨的冰雪来说,都是重要的一年。那年年初,《新晚报》组织了全国晚报记者团在哈尔滨采访第12届冰灯游园会。外地同行被冰灯“震”住了,但外地同行的问题却把王景富“震”住了。外地记者看到如此美丽的冰灯想要写稿,都向王景富要资料,王景富拿不出来。回家之后,王景富越想越不是滋味,心里想着“我必须得做点儿什么了”。想好了就动手,他用了一年时间,写出了冰雪文化史的开山之作———《哈尔滨冰灯》。

  情迷冰雪文化筚路褴褛以启山林

  开了头儿,王景富就收不住了。1999年,王景富写了32万字的《哈尔滨冰灯艺术大观》出版发行;2000年,20万字的《哈尔滨雪雕艺术大观》与读者见面;2001年,《哈尔滨冰灯诗文选粹》让读者领略了冰雪的别样风情。是什么让他有着如此强烈的创作欲望?王景富说:“没人逼我,我是自定任务,自给压力,自讨苦吃。”这么多年,除了晨练和午睡,王景富把可以支配的时间都花在了冰雪文化写作和研究上,“在后期画版和校对时,深夜12点睡觉,凌晨3点起床,也是常有的事”。

  在写《哈尔滨雪雕艺术大观》时,王景富采访了40多人,有些人要采访两三次;在编著《哈尔滨冰灯诗文选粹》时,为了找到130多位入选作品的作者,王景富花费了几千元的电话费;为了研究冰雪文化历史,王景富经常拿着面包在图书馆一泡就是一天,翻遍了馆内所有与冰雪有关的书籍;为了研究冰雪文化,王景富曾给各国大使馆写信要资料。为了拍摄照片,在零下20多度的环境里,王景富一拍就是两三个小时,手冻疼了搓一搓,脚冻木了踱一踱。可以说,我们现在看到的8部冰雪著作,都是王景富“自讨苦吃”的结果。

  “我不是热爱,我是痴迷。”王景富对自己有一段非常经典的评价:“我是春为冰雪忙,夏为冰雪忙,秋为冰雪忙,冬天更为冰雪忙。收集冰雪文化素材不遗余力,整理冰雪资料废寝忘食,研究冰雪问题走火入魔,撰写冰雪文章通宵达旦。”

  王景富说,冰雪研究要关注现实,要关注新兴的东西,所以每年的冰雪节都少不了他。在冰雪的世界里,王景富忘了自己。1998年,王景富退休之前生了场大病,需要做手术。手术前,他问了大夫一个问题:“手术后多长时间可以写字?”当时,他正在写《哈尔滨冰灯艺术大观》,在王景富心里,这本书比自己的身体还重要。

  七旬人要建博物馆

  1995年,王景富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获龙江文化建设终身成就奖。如今已年届七旬的王老,按说可以休息一下了,他有了8部著作,建立了冰雪文化研究的体系,让世界了解哈尔滨冰雪,他把哈尔滨人的智慧结晶记录并传承了下来,为了冰雪,他做得够多了。可王老却说,现在还不能休息,他还有两个愿望没实现,“一是建立冰雪博物馆,二是成立冰雪文化研究会”。

  从冰灯到雪雕,到冰雪历史追溯,再到冰雪文化系统研究,王老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影响越来越大,很多冰雪研究的文章里都出现了大段摘抄王老研究成果的事情。王老是“老范儿”文人,看不惯此类抄袭的事情。儿子怕老爷子气坏了,就劝他:“别人抄你的文章,是因为你的文章有价值,你应该高兴。”听儿子这么一说,王老不仅不生气反而有些高兴,自己研究冰雪,就是为了把哈尔滨人创造的冰雪艺术和冰雪文化传承下去,只要能传承下去,让他们去抄好了。

 

 
版权所有 黑龙江省图书馆
电话:0451-53969096 EMAIL:hljgxgc@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