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黑龙江省文化信息网!          
 
  文化信息
 
 
 
 
 
首页 > 文化信息      
   

走沿江路品百年文化遗存犹太俄侨往事不远

http://heilongjiang.northeast.cn   2008-08-04 10:08:39

  东北网84日讯 2日,哈尔滨的天气格外宜人,生活报“走沿江路,品百年文化遗存”活动开启了一次独特的沿江一日游。之所以说独特,因为这次一日游放弃了中央大街、太阳岛、索菲亚教堂等大家耳熟能详的景点,与来自旅行社、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哈尔滨市政协、普通市民、大中小学生等10名志愿者组成的体验团,一道踏访哈尔滨沿江路的历史遗存,看看我们的“冰城夏都”还有多少资源有待挖掘,它们到底有着怎样的价值,还有哪些方面需要着力打造。

  8时许,我们起程,访犹太新会堂,看道里区文化宫,体验之旅的第一站从哈尔滨老建筑背后的百年人文起步。

  代表景点

  犹太新会堂

  地位:承载着犹太人在哈尔滨生活、创业的历史和犹太文化。

  感言:绝佳的景点!不管是哈尔滨人还是外地游客,知道这处建筑并亲身游历的人太少了。

  道里文化宫

  地位:它是哈尔滨移民文化的重要一部分。

  感言:这里的文化底蕴今天才体会到,感到很惊讶。

  “发现”犹太新会堂绝佳景点怎么不知道

  “爸爸的单位就在对面,我经常路过这里,怎么就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地方?”在经纬街162号的哈尔滨犹太新会堂,8岁的本报小记者王思远惊讶地说。临下车前,我们对参与体验的市民进行了一项“小调查”,发现10人中只有2人曾经来过这里。

  龙江剧院的吴翔副院长说,他知道哈尔滨市2004年拨巨资对犹太新会堂进行了保护修缮,他经常路过这里,但直到今天走到门前,才意识到这里是一座历史博物馆,承载着犹太人在哈尔滨生活、创业的历史和犹太文化。“说句实在话,从外貌上很难判断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建筑,楼体前也没有显著的标志。”

  本报太太帮读者俱乐部成员王敏和李静波也发出了同样的感慨:“这座建筑确实很精彩,但从外表很难发现,对它的历史、价值也不是很清楚。只有看过之后,才觉得这是一座很不错的艺术展馆。”

  “我们面向的主要是外国游客,本地和外省游客现在还不太多,也没有进行太多宣传。”一名工作人员说。成人联票35元一张,老年人、现役军人等可享受10元优惠,70岁以上老人、1.2米以下儿童、残疾人持证可免费参观。售票亭的门票信息显示,这里的确是开放的文化展馆。

  “1918年奠基,1921年竣工,是中国最大的犹太会堂。随着犹太人陆续撤离哈尔滨,上世纪50年代犹太新会堂关闭,后改为公安局俱乐部,又租给东方娱乐城,直到2005610日修缮后才正式对外开放。”讲解员肖瑞的介绍让大家对这里有了初步印象。

  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旅游发展研究所所长王晶说,中央大街、犹太新会堂、犹太公墓现在有一条旅游线,不过面向的多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不管是哈尔滨人还是外地游客,知道这处建筑的的确不多。”

  步入犹太新会堂,10名市民的眼球马上被金碧辉煌的装修风格吸引了。会堂分为三层,我们先由楼梯上到二楼。“聚会时女性在上层、男性在下层,互不干扰。会堂原来没有第二层,现在这个二层是为了扩大展区面积而改造的……”

  步入二楼,圆形小展厅内具有犹太典型代表意义的七烛石蜡雕塑映入眼帘。“犹太人讲究平衡,这和我国的中庸之道很相似,七支烛台中央的一支,代表神赐给人类的第一种美德——平衡。种种平衡都汇集在同一个根基烛台座之上,这个烛台座沉甸甸的,也代表物质基础是最重要的。”

  从1903年到1962年的五六十年间,有两万多犹太人生活在哈尔滨,哈尔滨以博大胸怀善待着这些备受歧视的犹太人,犹太人也为哈尔滨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啤酒厂、银行、学校、医院、图书馆……写出大量传世歌曲的王骆宾,就曾拜在创办哈尔滨第一音乐学校的犹太人门下。本报太太帮读者俱乐部成员王敏惊叹,原来还有这么多的故事。

  体验团一行在此处驻留的时间最长,他们纷纷表示,没有想到犹太人在哈尔滨留下这么多宝贵的东西,增长了见识,了解了历史,收获太大了。

  站在二层展区,整个大厅尽收眼底。“回”字型走廊靠墙一侧,展出的是一张张描绘犹太人在哈尔滨生活的老照片以及当时犹太人用过的物品,这些物品有的是他们遗留下来的,也有如今散居在世界各地的“哈尔滨犹太人”献出来的。“我们城市的这段历史太吸引人了!”参加体验的市民们不断驻足观看,海派旅游公司的崔丹萍总经理眼中更是亮光频闪,称这是个绝佳的观光景点。

  一段“Z”字型走廊的两个拐角处,是按照原来犹太人居住习惯设计的卧室和工作室,屋内的人物雕塑栩栩如生。来到三楼,则是另一番天地:装饰精美的圆形大吊灯悬挂于穹顶中心位置,六根巨大的石柱撑起二层和三层的走廊,呈“回”字型环绕于大厅四周。高大的双层木窗,都镶有犹太建筑特有的六角圣星,给大厅带来充足光线,同时也让建筑更加厚重朴实。爱因斯坦、弗洛伊德、卡夫卡,一位又一位影响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犹太巨匠映入眼帘,奥尔莫特、基辛格、巴尔舍夫斯基、考夫曼,一位又一位活跃的犹太政治家留下赠言。

  一个小时之后,大家才恋恋不舍地离开。“这个展馆很精致,比较全面地展示了犹太人与这座城市的渊源。但这里的旅游氛围不浓,建议到哈尔滨来旅游的朋友们多来参观,更深地了解哈尔滨。”王晶这样说。

  从犹太新会堂出来,经过不到5分钟的车程,我们来到道里区经纬街281号道里文化宫。这里有着超过百年的历史,并与中东铁路和中国最早的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

  推开厚重的大门,我们走进了文化宫的剧场,负责人张女士介绍说,这座百年老建筑是砖石结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剧场正面的一个大舞台保留了俄罗斯风格,台面上有一个直径12米的旋转舞台,只要按动电钮,舞台就能载着演员缓慢转动。目前,这种由俄国人建造的百年旋转舞台在哈尔滨市是独一无二的。

  道里文化宫的前身是哈尔滨车辆厂文化宫,1901年由俄国人建造并命名为“中东铁路哈尔滨总工厂俱乐部”。现在这个文化宫还没有专门介绍这段历史以及在这里兴起工人运动的展区,展出的只是一些当代我国与俄罗斯文化交流的图片。10名参与体验游的市民,只有王晶了解这座建筑的历史底蕴,她称这座建筑是哈尔滨移民文化的重要一部分,也具有较高的文化旅游价值,但目前还没有进行深入的整理和开发。

  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里除了节日并不对市民开放,但开放是免费的。“如果不将资料收集整理出来,甚至写入学生教材,这段历史就会被淡忘,更别说开发旅游了。”崔丹萍说这里应该是红色旅游的好地点。

  王敏告诉记者,生活报太太帮读者俱乐部曾经在这里举办过声乐学习班,但是当时她还没有意识到这里的文化底蕴,今天才体会到,感觉很惊讶。

  上车前问一下,10名体验者对三十六棚这个旧地名也显得非常陌生。

  何谓三十六棚?记者了解到,1898年中东铁路开工时,辟建了附属的临时工厂,1903年铁路总厂粗具规模,那一年秋天,厂方为“黄色苦力”搭起6排窝棚式住宅,每排6座。三十六棚就在“中东铁路哈尔滨总工厂俱乐部”周边,早期工人运动领导人罗章龙在《关于东北建党的回忆》中写道:“工人的住宅区就在总厂的东北边,那里挤满了一排排‘人’字型的大马架子,马架子周围拥挤着一个个的小土坯房,这里是哈尔滨一个最大的贫民窟。”

  据史料记载,三十六棚最早形成工人阶级队伍,最早建立工会组织,最早开展工人运动,最早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这4个“最早”,在东北甚至全国工人运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可惜的是,这一切珍贵的历史记忆,在现在的道里文化宫难觅踪迹。

  “其实哈尔滨市的移民文化、欧陆风情是一个整体,俄侨群体是最大的,带来的影响也是最广泛的,很多犹太人都来自俄罗斯,但现在很明显,哈尔滨对俄罗斯移民文化的挖掘并不多。对于这些有纪念意义的场馆,和其相关的历史资料,应该好好地建设和丰富,这不但能确定城市的历史地标,也是打造城市旅游品牌、宣传特色城市的需要。”王晶说。

 

 
版权所有 黑龙江省图书馆
电话:0451-53969096 EMAIL:hljgxgc@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