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黑龙江省文化信息网!          
 
  文化信息
 
 
 
 
 
首页 > 文化信息      
   

哈尔滨话剧复苏给演艺市场的启示

http://harbin.northeast.cn   2007-11-26 07:57:15

  东北网电据哈尔滨新闻网讯曾经,在互联网还没有出现、电影电视节目尚不丰富的年代,周末假日到剧场看场话剧、歌剧,听场相声、戏曲,是市民重要的休闲活动。而在快餐文化盛行,娱乐至上的现在,这些活动却让看电视、唱KTV、吃喝洗浴和玩网络游戏等内容取代了。是传统的艺术形式已经留不住观众了吗?

  有这样一个工程正在实施:在哈尔滨建一个话剧超市,里面有容纳800900位观众的大剧场、有容纳200300位观众的中剧场、有容纳150位左右观众的艺术沙龙、有容纳60位观众的“60空间”、有只面对1015位高端观众的迷你剧场,5个表演场所除周一外天天有演出,想进哪个剧场看哪场话剧任观众选择。

  这样的话剧超市国内尚属空白,哈尔滨有胆识欲开国内先河,源于目前本市话剧市场的复苏和观众群体的壮大。周周有小剧场演出,月月有新剧登上舞台,年年有剧目获国家级奖项。多年没走进话剧剧场的中老年市民、以前从未看过话剧的青少年观众,从看第一场起就沉迷其中,成为看话剧可享受优惠票价的会员。看场话剧,正被越来越多市民当做兼具艺术魅力和时尚元素的周末休闲活动。

  正在复苏的哈尔滨话剧给演艺市场一个启示:追求精神需求的满足将是市民非常重要的一个消费趋向,也将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顺应时代潮流,提供适合观众口味的优质演出,耐心培育市场,定会开拓出前途光明的演艺市场。

  小剧场演出火爆,话剧悄然迎来春天

  23日、241830分,哈尔滨话剧院艺术沙龙上演思辨悬疑剧《我爱桃花》,台上演员表演全情投入,台下观众情绪随剧情波动。从去年8月至今,话剧院小剧场话剧月月上演新剧,共演出近二十场全新剧目。最初只是由塑料凳子摆出观众座席的简陋的小剧场,被节节攀升的人气擦亮,每个周五、周六的傍晚,吸引住越来越多的目光。从最初每场十几位观众到上百观众,从门票收入每场300元到眼下的1500元。已摇身变为带酒吧式观众席的舒适剧场的话剧院小剧场,昭示着话剧在哈尔滨市的盎然生机。近日,小剧场改为艺术沙龙,“60空间”也投入使用。

  走进哈尔滨话剧院,搭舞台刷墙壁,装修工人正在忙碌。话剧院院长车承滨说,市财政已拨款1500万元用于话剧院装修改造。随着“60空间”的投入使用,中剧场、迷你戏剧和兼有休闲功能的戏剧咖啡厅也将于近期向观众开放,大剧场正在紧张装修中……一个功能完整的、国内首创的话剧超市将真真切切出现在市民身边,喜欢哪种形式、想看哪场话剧,观众随意选择。

  话剧院网站一条条炽热的观众留言佐证着话剧在哈尔滨市的复苏,并可窥见哈尔滨市敢于在国内首建话剧超市的底气。署名“一枝花”的观众留言说:“最近一段时间哈尔滨话剧院的话剧挺火爆的,看来还不错,观众群挺多,如果能继续下去的话,对于哈尔滨来说也是骄傲了,期待有更好的文艺大餐给市民。”“阳光先生”留言说:“我连续观看了几场话剧院的小剧场话剧,同在大剧院看剧感觉确实不一样。观众同演员离得很近,演员的表演看得真真切切……每个周末演出小剧场话剧,使我们感觉到了一种文化氛围。希望话剧院排演更多的好剧。谢谢话剧院的艺术家们。”更有首次看话剧的年轻市民留下了他们的观后感:“第一次就入迷的女孩”说:“刚去看了小剧场话剧《眉间尺》,感觉不错,以前根本就没看过话剧,听上去就没意思。可是看完这个戏之后我彻底改变了想法。话剧还是有生命力的!”“阿蒙”在标题为“感动”的留言里说:“今天在自己生日的时候选择了看话剧为自己庆祝生日,这是我第一次看话剧。看过了之后被演员的表演感染,被剧中的人物感动,更被在如此简陋的条件下为话剧艺术奉献的人感动。”这些留言只是在留言板上随意摘取的几条,没有华丽词藻的口语式留言直抒胸意,哈尔滨市目前话剧演出的状况和市民对待话剧的态度从中可见一斑。

  从巅峰到低谷再到复苏,一条颇具代表性的路

  市话剧团、歌剧团、京剧团、评剧团、曲艺团、杂技团———市民仍记得,多年前,这些本地演出团体呈现的精彩节日让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市民也记得,在文艺演出低迷时期,想找场演出看有多么困难。

  从巅峰走向低谷,上世纪中后期市话剧院的经历印证着市民的记忆,也代表着本地文艺演出团体曾共同有过的经历。车承滨仍记得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受过的刺激:话剧院的房子一间间出租给舞厅、夜总会,这些闪亮的招牌让上方的“市话剧院”几个字黯然失色。打车到话剧院,司机不知道在哪儿,只能说到××夜总会。还有一次在北京人艺翻看全国专业院团名录,他满怀信心地在上面寻找哈尔滨话剧院的字样,结果却令人震惊地失望———竟然没有。要知道,这所有50年历史的话剧院是全国十大话剧院之一,曾有过一大批获国家级奖项的剧目,演出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其深厚的艺术底蕴和精湛的演技,赢得了观众的高度赞誉,也制造了一批明星演员,杜雨露、程煜、彭玉等从这里走出的演员如今活跃在电视荧屏,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

  “不是观众遗弃了话剧,而是我们做得不够好。欧美国家再发达,娱乐手段再丰富,其戏剧市场照样繁荣。”基于这点认识,话剧院思图振兴。给职工开全工资稳定军心,整顿排练演出纪律。从2001年起至今,《夜幕下的哈尔滨》、《纯真年代》、《雪落有声》、《眉间尺》、《秋天的二人转》、《狂舞大河》……每一部新戏代表着一个突破:扭转演职人员工作作风、全国各地寻找剧本、多个演员争演一个角色竞争上岗、创先河地排演音乐剧、在艺术上探讨话剧的发展方向、一个新剧在国内20多个城市巡演300多场……一步一个脚印,这些剧目均获得多项殊荣,多部剧获得全国戏剧奖最高奖文华奖,在舞美上表现突出的《狂舞大河》还成为国际PQ舞台美术展览入选作品。

  有了这些积累,市话剧院在国内业界声名再震之后,去年8月开始有了每周五、周六固定的小剧场话剧演出。30元一张、50元两张的套票价格属全国最低票价,同时发放购票优惠的会员卡。发出去的千张会员卡、每个周末小剧场里不停递增的上座率让市民看到了话剧市场的苏醒。

  文化产品走向市场,从市场需求获得生命力

  小剧场话剧是哈尔滨市话剧走向市场的探索。市场需求,终究是任何文化产品的生命源泉。一位业内人士说,以前的时代,绝大多数人的品位趋同,要求也相同,独特的需求被从众心理和整个时代的氛围给同化了。但现在的时代,文化的形式需要多元化,即使是古典的艺术形式,也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观众的需要来调整,由此才能获得生命力。虽然哈尔滨市的各个剧团均有政府扶持、有市财政拨款,但任何一台演出,市场的反应绝对重要。没有观众,激不起演员的表演热情,激不起创作者的创作热情。演出机会少,演创人员的转行与流失加重,剧团收入低,会导致剧团和其产品质量下降,观众会更少。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在市场化的趋势下,演艺团体需要根据观众的需求,探索在市场上的生存发展空间。

  在哈尔滨市正呈火爆之势的二人转演出验证了这一点。目前哈尔滨市有刘老根大舞台、原新闻电影院、哈站站前、原香坊电影院等地演出二人转,各个场地每晚都有数百观众观看。省曲艺团国家一级演员马卫国介绍,在哈尔滨市进行二人转演出的都是辽宁的艺术团体,他们这两年进入哈尔滨并能站住脚,缘于其完全市场化的演出机制。演出团体规范化管理,对演员功力严格考核,并与其签订演出合同,唱满合同方能离开,唱得不好下次就不签了,保证了演员演出的数量和质量。没有政府的资金扶持,完全靠演出的票房求生存和发展,因而其演出内容完全看市场需求。与讲究唱功、动辄上千句唱腔的传统二人转和市井低俗的黄色二人转相比,辽宁二人转更巧妙,定位以解闷逗乐为主,意为让疲惫一天的观众笑一笑,放松心情,因而吸引了一批观众。哈尔滨市的一些优秀二人转演员也加入到辽宁的演艺团体。

  对正在活跃的二人转演出,市民和专家褒贬不一,有业内人士将其比喻成蘸酱菜,带着浓厚民间乡土气息,认为难登高雅之堂。马卫国说,二人转虽然在有些方面档次还提不上来,但在目前不少地方戏曲陷入低迷期苦苦挣扎时,它能在哈尔滨市站住脚,至少在找准市场需求上,让本地演艺团体有可借鉴之处。

  哈尔滨市的各个演艺团体都在从巅峰到低谷的过程中遇到观众减少、市场萎缩的问题,市话剧院青年导演黄湘东说,这并不能表示是观众没有需求了。观众的分流是非常正常的,说明文艺事业在发展,各种文艺形式很多,观众想看什么就挑着看,不可能都到某一个剧场来。但每一种深厚悠久的艺术形式都有其特有的魅力。像话剧就具有影视无可比拟的魅力,影视可以有替身,一遍不行再来一遍,有近景、有全景、有特写,而话剧将真实的全景全部展示在观众眼前,演员活生生地在观众眼前表演,跟观众容易沟通和产生共鸣。

  市话剧院从话剧的独特魅力出发找市场。从小剧场开始呼唤观众,培育市场。与大型剧目相比,投资几千元至5万元就可以排出像样作品的小剧场话剧,走向市场的成本压力比较小。在剧目选择上,选择描述普通人感情生活、精神追求的剧目,可以比影视更快地反映现实生活,台下观众可以感受到演员情感传递的真实,台上台下情感共鸣。观众不用花太多钱,就可以在一个多小时时间里感受到话剧或喜或悲的情感传递。正是这种准确的起步定位,才让小剧场话剧受到观众认可,闯出一片市场。

  演艺市场要走向繁荣,先从培育观众做起

  欣赏高水准的文艺演出,肯定有助于提升观众的品位,满足人内心对美的渴求,市民都有对精神消费的需求。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本地演艺团体走向市场应该有个渐进的过程,尤其是对于目前观众基础薄弱的艺术形式,要从培育观众起步。像话剧院,正在用《蝴蝶是自由的》、《构思婚姻》、《www.com》、《寻找生命的恋歌》等适合年轻观众口味的剧目,在巩固老观众的基础上,去培育青年观众。

  本地的一些其他艺术团体也正在从这方面作努力。省京剧院已坚持两年的“每周一戏”,每个休息日固定在莫斯科演艺广场演出。剧院的副院长刘文学说,我们让演出制度化、定期化,以便给观众头脑中留下这个印象,知道在固定的时间到固定的场所能看到京剧演出。同时每年夏天在哈尔滨游乐园夜公园免费演出,还到哈工大、黑大、哈师大等大学校园进行学生专场演出,传承和普及京剧艺术。目前,每周的固定京剧演出观众人数比两年前翻了一番,老中青年观众都有。市歌剧院、哈尔滨音乐厅也从去年起联手推出周末音乐会,刚开始观众数量很少,台下观众和台上演奏员数量差不多,目前观众数量已有所增加。

  培育观众是一个艰辛的铺垫过程,市曲协主席、国家一级演员胡振东对此最有感触。为了改变曲艺演出在哈尔滨市几乎绝迹的现状,并呼应北京的德云社,今年他在哈尔滨市创办了德艺社,现有16名演员,每个演员各有五六段过硬的相声。从年初至今坚持每周六在市文联三楼小剧场免费演出,常常只有40余名观众,但演员们仍坚持每周演出。胡振东说,只有这样慢慢培养观众,才能渐渐有市场,创造出一个本地的曲艺品牌。

  采访中,一些市民直抒感受:文化名城需要丰富多彩的艺术演出,对精神文化消费热情高涨的市民也需要各种优质演出。但本地的文化演艺市场并不火爆,深入人心的、一票难求的演出也比较少见。一些团体的演出看一次就够了,不想再看下一场。哈尔滨市一位业内人士认为,还是要从演出质量上下功夫。比如一些市民不爱看本地演艺团体的演出,却计划要到北京看国际音乐节上的中国乐团、柏林乐团等演出,而且这些演出门票非常难买,且相对于本地团体演出价格不菲。完全是由于其演出水平高、有新鲜的内容,观众看一场能够陶醉其中,觉得物有所值。本地演艺团体在培育观众、营造氛围的时候,不能将定期演出当做任务敷衍了事,必须要在演出质量上下功夫,而且也需要节目创新。像京剧、评剧等传统戏剧,从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要想抓住观众,让观众来欣赏,就需要不断创新,创新不只是指一个新的东西诞生,还包括让一个东西以不同的方式来展现。比如7月份省京剧院将钢琴引入京剧演出中,演出了钢琴伴唱的《红灯记》,让人耳目一新。

  小剧场话剧渐入佳境,其他文艺团体的定期演出也有星火燎原之势,市民期待着高品质文化艺术演出频现、周末假日各类演出任选的繁荣景象。

 

 
版权所有 黑龙江省图书馆
电话:0451-53969096 EMAIL:hljgxgc@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