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黑龙江省文化信息网!          
 
  文化信息
 
 
 
 
 
首页 > 文化信息      
     

黑龙江省民间工艺如何拓展市场空间形成产业优势

http://heilongjiang.northeast.cn   2007-09-07 09:31:40

  东北网97电 民间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业化进程已经受到各省的关注。在我国一些具有传统优势的文化艺术产地,“产地优势”正在向“产业优势”转变。如福建的寿山石、景德镇的陶瓷、天津杨柳青的年画、山东潍坊的风筝、浙江东阳的木雕、江苏无锡的泥彩塑、藏区的唐卡等等,都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旅游事业和地方文化的传播做出了突出贡献。

  而作为边疆省份的黑龙江,也并非无“宝”可寻。女真的铜镜、鄂温克的绣花地毯、满族的青瓷和刺绣、海伦的剪纸、赫哲族的鱼皮鱼骨制品、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民族的桦木桦皮制品等等,在全国独树一帜,特色鲜明。如何保护、开发和利用好丰富的民俗资源,走出一条黑龙江民间文化产业的特色之路,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民间文化艺术产业

  中国民协常务副主席白庚胜在谈及民间文化产业建设时说,我们现在谈的产业和传统的产业不太一样。民间文化艺术过去有没有产业?有。如果没有丝绸文化产业、酒文化产业、陶瓷文化产业、茶文化产业,中国文化对国外的传播将非常困难。但是,它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产业。因为它是一种作坊式产业,不是工场式产业;它不是大机器生产的产业,而是小规模手工生产产业;它是单一、粗放性的产业,而不是集约性的、精致化的产业。现代的民间文化产业有资本运作、高科技武装、策划、经纪人、代理人、市场、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要建设的是整体的民间文化艺术产业链,民间文化艺术产业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极大的拓展与延伸。因此,民间文化的产业建设,要立足于传统产业的优势,并把其他行业的成功经验、理念、技术引入其中,打造现代民间文化艺术产业的航空母舰,使之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被动停留在“原生态”北方民间艺术品艰难生存

  来自第二届东北文博会的思考

  第二届东北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829在沈阳开幕,在民间艺术展区,来自全国的民间工艺品荟萃一堂,同台竞技。记者几天内数次到黑龙江艺术品展区采访,得到的答案都是“销售不太理想”、“看的多买的少”等等,黑龙江的民间工艺品缘何不受市场欢迎?大老远从黑龙江各市县赶来参展的民间艺人,把这归结为当地的购买力差。

  趋同性文化产品难有市场

  果真如此吗?记者采访中发现,本次展会东北三省的民间艺术都打出了“满族牌”和“东北民俗”牌,推出满族的剪纸、刺绣和歌舞,表现东北民俗的农民画、布艺画等,但各省彼此的面貌并不突出。就黑龙江本身而言,来自各市县的民间艺术品彼此之间也未拉开距离。记者粗略统计一下,一个黑龙江艺术品展区,就有3家剪纸、3家蛋雕、2家粗陶工艺品和3家桦皮工艺品,这其中大部分工艺品彼此相似,缺乏独有特色。以剪纸为例,来自哈尔滨的民间艺人带来了南方剪纸艺术中常见的花鸟鱼虫、梅兰竹菊、财神、童子、钟馗等题材,但表现黑龙江题材的却很少,具有代表性的海伦剪纸和方正剪纸此次并没有参展。

  当今世界,趋同性的文化产品越来越没有市场,民间工艺若不具备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文化内涵,地域特色不突出,吸引力自然大打折扣。

  家庭作坊式经营影响规模档次

  此次参展的我省民间工艺品,大都制作原始、工艺简单,部分产品做工粗糙,还停留在作坊水平上,因此得不到市场的认可。以桦皮工艺品为例,虽然来自黑河和大兴安岭的民间艺人带来了酒壶、背包、礼盒等工艺精细的桦皮制品,但一些普及性的小型制品,如发卡、头饰、项坠、钥匙链、小盒子等,做工还很粗糙,缺乏创意,远不及俄罗斯的桦皮制品具有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而作坊式作业让民间工艺的发展受到了极大限制。来自黑河、曾获“全国十佳艺人”称号的民间工艺家陶丹丹说:“我参加了不少展会,包括深圳的文博会和哈尔滨的哈洽会等。像百件左右的小型订单我能接,但是大型订单我从来不敢接。原因是我们还是手工作坊式的作业,人手少,生产能力很有限。”陶丹丹说,黑龙江的桦皮工艺品通过个人销售、展览销售、组织销售等渠道,一直在市场上俏销。但这种销售还是作坊式的,没有形成规模和产业。

  据省民协副主席王益章介绍,目前我省的民间工艺家大多是依靠自身的力量在经营,缺少资金扶植,事业举步维艰。在生存尚且艰难的情况下,他们很难静下心来搞创作,也无力扩大再生产,形成恶性循环。此外,他们还缺少技术扶植。民间工艺源于民间,依托于传统,受原材料、制作技艺等多重因素限制,导致包装不够精美,细节不够精巧,现代性不强,受众群狭小等等,因此满足不了市场需要,亟需升级和改进。

  缺乏团队精神创名牌打市场受限

  本次参展的我省民间工艺品,虽然由省文化厅统一组织参展,但参展单位还是以一家一户为主,没有形成合力。此次参展的剪纸、蛋雕、桦皮制品、黑陶、木雕、根艺等参展单位,都是各自为战,彼此不合作。王益章说,目前我省的民间工艺多是一家一户的个体经营,缺乏组织和团队精神,创名牌打市场因此受到限制。这方面,还需要政府职能部门的宏观调控。

  另外,定价缺乏参照,时高时低,也是我省民间工艺品市场受挫的原因之一。记者现场了解,一件不足20厘米高的粗陶工艺品,要价500元;工艺很粗糙的现场塑像,200元不讲价;一张杂志大小的剪纸作品,要价100元;一个最简单的蛋雕作品,也要200元;一件根雕与书法结合的作品,要价几千元;一件精美的葫芦漆器,要价上万元。这种定价是否过高?来自哈尔滨的剪纸艺人单虹说:“我不认为价高,因为它是我的创作成果。我的《八仙过海》在深圳文博会卖过3000元,在沈阳这里,我只要700元,你说高吗?”来自齐齐哈尔、彩色相纸溶刻画创始人吴多超说:“我的作品在欧洲展出时很受欢迎,最小的一张也要卖20欧元,在这里小型作品只卖20元,你说高吗?”带来很多精美的漆器、现代雕塑和木雕参展的孙先军说:“我制作一件漆器,少则一个月,多则半年,耗时耗力,工艺极其复杂。所以对于自己的作品,能卖上价,我就卖;卖不上价,我宁可摆在家里。”然而,对于记者提出的“制订这些价位有何参照”的问题,许多民间艺人却回答不出所以然来。

  多彩的文明待兴的产业

  盘点黑龙江民间工艺

  作为边疆大省、拥有众多北方少数民族的黑龙江,真的是无“宝”可寻吗?当然不是。从东北文博会归来,记者到省文联长期陈列的《黑龙江流域民族萨满文化艺术展》参观,发现这里陈列的600余件民间艺术品制作精良,文化特色突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走进展馆,一种古朴、凝重的氛围扑面而来,一件件以“萨满文化”为主线穿起来的北方民间艺术品,令人仿佛置身北方古老民族的文明隧道:萨满神鼓、鱼皮服饰、桦皮制品、黑陶、木雕、根雕、剪纸……一件件民间艺术精品,因为具有了很高的文化含量和技术含量,为观者拼起了一个令人震撼的北方民族的文明世界。

  展馆负责人、省民协副主席王益章介绍说,黑龙江自古以来居住着众多的少数民族,赫哲、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锡伯、满、蒙古、朝鲜、回等民族同汉族一起,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和工艺品。从民族风格、民俗风情、制作工艺、文化内涵、审美价值、使用功能等角度观察,许多工艺品在全国范围内都是独树一帜的。如女真的铜镜、蒙古族的毛纺毡毯、鄂温克族的绣花地毯,再如满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的刺绣、满族的青瓷、海伦剪纸、蒙古族的玉器、赫哲族的鱼皮鱼骨制品,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等民族的桦木桦皮制品等等,它们历史悠远,民族特色鲜明。其余如林甸的芦苇工艺、阿城的仿古青铜和板皮雕、肇源的布贴画、哈尔滨的布塑、木雕、麦秸画以及勃利的黑陶、呼兰的通草蝴蝶、散见于全省各地的皮影等等,制作精美,各具特色。

  我省国家级民间工艺美术师刘恒甫说:“北方民间艺术是宏大的群体艺术,不仅包容北方少数民族的传统艺术,更饱含着北方汉民的精巧之作。然而,不论哪一种门类,都有着极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相适的艺术风格,那就是粗犷、泼辣、古朴、向上的品质;都张扬着如同‘车轱辘菜’那般‘压不死、辗不烂’的生命活力和无限生机。”

  近年来,我省的民间工艺业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涌现出一批在省内外广受好评的艺术品牌。如同江市民间工艺家刘升的赫哲族鱼皮服饰、徐国的鱼骨艺术,黑河市工艺美术师刘恒甫、莫鸿苇、陶丹丹的桦皮工艺品系列,阿城市翟孟义的重彩木版画,五常市陆洪章的圆木雕,哈尔滨市季玉梅、张密林的民俗泥雕,海伦市傅作仁的满族剪纸,方正县剪纸艺术家倪秀梅的剪纸等等,都曾获得过国家级大奖。

  王益章说:“传统看法认为,黑龙江地区开发较晚,社会历史发展相对落后,文化积淀不如南方省份深厚,因此民间工艺较南方逊色。但是我们认真研究后发现,我省的民间工艺资源自身独有的优势还是非常显著的。不仅种类纷繁多样,而且地域和民族色彩突出,黑土、冰雪情调浓郁。只要挖掘充分,合理利用,同时增强其文化含量和技术含量,精益求精,它们必将在国内乃至国际文化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著名品牌意味着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我省已经拥有了鱼皮工艺、桦皮艺术、海伦剪纸、绥棱黑陶等一批民间工艺的知名品牌,但是与我省丰富的民俗资源相比,这些还远远不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艺术品市场的升温,黑龙江民间工艺品如雨后春笋,发展迅猛,但其中不乏劣质产品的出现,相互克隆、千篇一律、样式泛滥等现象已经制约了我省民间工艺的产业化发展。因此,努力打造黑龙江民间民俗产品、特别是旅游产品的著名品牌,便成了当务之急。

  记者感言在差异中形成“稀缺价值”

  到东北文博会采访,来自不同省份的“文化人”在谈到民族民间文化的产业建设时,都不约而同地向记者提起了“丽江模式”。让我们听听以“纳西古乐”为龙头的丽江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创造的辉煌的数字——自1990年起,大研纳西古乐会先后应邀赴欧、美、亚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内各地演出,形成了以宣科个人为代表的“纳西古乐”品牌。15年来,这个“品牌”共接待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115万人次,目前每天平均收入2万元。1998年,“东巴宫”演艺公司又将“东巴乐舞”推向市场,到2002年共演出2800场,接待中外游客84万人次,累计演出收入3360万元。目前,整个“东巴文化”演艺产业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以东巴象形文和东巴画为主的工艺美术品摆满了丽江古城的大街小巷;以体验丽江古城生活情调为卖点的酒吧、茶室、餐馆、民居客栈生意火爆……

  解析“丽江模式”,我们发现,丽江把富有纳西族特色的东巴文化与旅游项目开发成功“对接”,走出了一条民族民间文化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模式。它的成功证明,民间特色文化是可以作为一种特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也能够作为特色商品来营销。由于各民族之间具有的差异性,无论是南方民族的民间文化还是北方民族的民间文化,都能够拥有自己的一片市场空间。只要找准定位,在市场上形成差异中的“稀缺价值”,就能凭借自身特色和文化内涵形成产业。

  专家热议民间文化艺术产业之路

  建“民间工艺品一条街”为民间工艺搭建交易平台

  王益章省民协副主席

  参考南方省份的成功经验,我省应尽早出台政策,为民间工艺从业者创造一个适宜的、宽松的市场环境。可以考虑在哈尔滨等大城市建立“民族民间工艺品一条街”或者“民间工艺品市场”,建立一批民族风格、仿古风格的商亭,租赁给民间工艺品经营者,为民间工艺品的交易搭建一个平台。为了调动租赁者的积极性,可以设置试营业期,其间免除管理费用。经营者感到效益不好,允许选择退出。对于长期租用者,可适当减少费用等等。一旦这些富于民族特色的街市建立起来,不仅可以为我省的民间工艺品营造一个稳定的基地,又可以吸引社会的关注,形成广告效应,还可以同旅游部门合作,使之成为新兴的旅游景点,填补特色旅游纪念品的空白,真是一举多得。

  创“民间工艺之乡”实现“一村一品”集约化经营

  董鸿扬省社科院研究员

  我省应该学习山东的成功经验。把文化资源作为乡村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把文化产业作为乡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具有黑龙江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的典型乡镇为主,创建“民间工艺之乡”,进行“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民间特色文化产业开发。实现集约化经营,使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产业开发与文化保护有机结合,形成相互依存、促进彼此的良性发展态势。做到可持续发展,做到既保留“文化”,又保留“人”,同时又发展了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

  坚持“手工艺”特色面向两个市场四大领域

  李明明省艺研所所长

  我认为民间工艺品的产业化不能搞“一刀切”,要形成多层次、多种类的生产体系和经营模式。如公司加农户模式、能人带农户模式、会展团队模式等等。对一些开发项目要有所选择地坚持“手工艺”特色。因为民间工艺品一旦机械化作业、批量生产,就失去了其宝贵的文化价值。现在,从国家到地方都很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而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指民间艺术通过民间艺人的技艺和绝活呈现出来的过程,一旦失去了这个过程,它就“变味”了。因此,我认为还是要重点扶植文化含量高、技艺精湛、具有“手工艺”特色的民间艺术精品,同时面向国内、国外两大市场,以旅游、节会、装饰、礼品、收藏等领域为主销售。

  打造“国家级艺博会”做强“哈博会”“文化艺术之冬”

  黄任远省社科院研究员

  近年来,会展业“异军突起”,很多城市都把举办各种展会作为撬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杠杆。远的不说,就说连续举办了多届的中国(长春)民间艺术博览会,不但树起了“长春民博会”这个文化品牌,而且加快了民间工艺品的产业化进程。仅前三届参观人数就达到100多万人次,总成交额达到6000多万元人民币。而长春是到我省学习了“哈尔滨民博会”的经验后,才于2002年举办的首届“民博会”。但人家比我们重视,起点高,投入大,第二年就同中国民协合作,将“民博会”升格为国家级的文化艺术盛会,举办了很多大型活动,邀请全国乃至国际知名的民间艺术家和民艺精品参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其“文企联姻、文商结合”的成功经验已经在全国推广。而我省的“哈尔滨民间民俗艺术博览会”和“黑龙江文化艺术之冬”在国内也有一定的知名度,我们应在此基础上提高档次,学习外省的成功经验,把这两大活动办成国家级甚至国际级的文化盛会,同时从展示为主向销售为主转化。

 

 
版权所有 黑龙江省图书馆
电话:0451-53969096 EMAIL:hljgxgc@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