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黑龙江省文化信息网!          
 
  文化信息
 
 
 
 
 
首页 > 文化信息      
   

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孝”的时代解析

来源://heilongjiang.northeast.cn  发布时间:2007-07-16 16:28:02

  东北网716今天出版的《哈尔滨日报》刊发署名文章《“孝”的时代解析》,全文如下:

  央视最近播出了一部感人肺腑的专题片《妈妈·快快醒来》,一个21岁的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面临遭遇车祸、头部受到严重创伤处于植物人状态的妈妈,精心呵护,为了治好妈妈的病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跑遍各大医院求医问药,为了求助名医,他冒着寒风排一宿队挂号,平时为妈妈按摩、唱歌、用语言唤起母亲的记忆,经过一百多个日日夜夜的照料,母亲终于苏醒过来,当记者问他为什么这么做时,他说:“孝敬父母是自己应尽的义务,孝为百事先。”从这个感人的故事中,我们看到“孝”仍然存在于我们生活中,仍然调解着人们的思想行为与价值取向。

  “孝”是中华民族古化的伦理道德观念与行为规范。“孝”的内涵是对父母的瞻养、待奉、善待,养老送终等。“孝”在中国历史上是源远流长的。历代统治者、圣人、贤人都倡导“孝”,并为普通百姓所接受。孔子对“孝”的内容作了多方面阐释。《论语·为政》篇孟懿子问孝,孔子说“无违”,即对父母不要违背礼。并对“无违”作了解释:“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并把“父母,唯其疾之忧”作为孝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我国古代经典《论语》、《孝经》、民间流传的“弟子规”、“二十四孝图”以及各种家规家训中,都把“百善孝为先”作为主题。汉代还把“孝廉”作为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有些地方还把“孝”字作为地名,如董永卖身葬父传说的发源地湖北孝感市就是如此。在民间老百姓流行的名字中,带“孝”字的也比比皆是,反映了人们的一种寄托。

  “孝”观念的产生与中华民族文化最初的定向有关。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聚族而耕,“家”与“家族”在传统文化中,处于文化核心的位置。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孝”最初是与农耕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在传统社会,“孝”对维持宗法秩序、维持群体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传统社会的“孝”也有很大的消极与局限性。在观念上看,具有保守性与封闭性,对人的创造性和个性具有很大的压抑,特别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提倡,使这种消极性成为一种“绝对服从”的愚孝。如“三年无改父之道”、“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父母在,不远游”、“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些有关“孝”的说教具有明显的消极因素。消解了青年人的开拓与进取精神。从规范上看,它具有过多的繁文褥节,对人也是一种过度束缚。正因为如此,对孝的消极因素的批评始终没有间断过,特别是在近现代,尤其是“五四运动”之后,对于愚孝的批判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这是值得肯定的。当然,在“文化大革命”中在横扫“四旧”的旗号下,对“孝”进行全盘否定,彻底抛弃这份历史文化遗产,这也是不对的。

  人类世代替继,总要处理好父母与子女、老一代与年青一代的关系,从这一意义上讲,这是与人类共始终的问题。“孝”的观念与规范是人类对这一问题的探索与总结。其中自然存在一些不合时宜的陈旧糟粕,但也保存着人类对两代人人际和谐认识的有价值的因素,这引起永续性的东西,应传承下去,并要与时俱进,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成为促进家庭与社会和谐的推进器,成为家庭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挥“孝”在构建和谐家庭中的作用,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在物质生活上关爱老人,使他们做到“老有所养”。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社会养老尚不普遍,家庭养老仍是养老的主要形式。从物质上瞻养老人应是“孝”的一项内容。目前在瞻养老人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孝”的老化缺失有关,因子女不瞻养老人被老人告上法庭的屡见不鲜,各种形式的“啃老”、“虐老”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背离了中华民族这一优良传统。

  第二,要在精神生活上关爱老人,使其精神“老有所乐”。随着“空巢家庭”的增多及老年人生活圈的缩小,老年人的孤独感增强,他们更需要精神上与心灵上的关爱与慰藉,现在有许多年青人却忽视了这一点,认为老人有吃有喝就行了,还要什么精神需求?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从精神上关爱老人是青年人践行孝道的一个重要内容,应该与老人多沟通,多与老人参加一些活动,“常回家看看”,使老人在家庭中感到温馨与幸福。

  第三,要在两代人的互动中,传承“孝”的文化,使尊老爱幼成为良好的家风。父母要为子女作出表率,以自己敬老的行动影响年轻一代。儿童从小就养成尊老的良好品德,懂得“感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父母切忌溺爱子女,事实证明,那些“虐老”的不孝子女多与父母的娇惯溺爱有关。只要我们结合时代特点,把“孝”的文化传统融入家庭生活,我们的家庭会更和谐,从而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版权所有 黑龙江省图书馆
电话:0451-53969096 EMAIL:hljgxgc@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