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黑龙江省文化信息网!          
 
  文化信息
 
 
 
 
 
首页 > 文化信息      
   

哈尔滨培育公共文化产品及文化传播热潮记事

来源://harbin.northeast.cn  发布时间:2007-05-28 06:40:55

  东北网电据哈尔滨新闻网讯撰文/本报记者鞠红梅摄影/本报记者张大巍

  去年,哈尔滨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连续四年保持13%以上的增长速度,让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人们享受着城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带来的福祉。伴随而来的,是市民对丰富心灵空间的渴求。“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百姓的文化需求更加迫切,对公共文化产品的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哈师大孙慕天教授如是说。为了满足市民对公共文化产品更高的需求,政府部门、专家、学者、普通市民各尽所能地努力着。于是,在这个初夏,我们的文化家园嫩绿爽目,书海飘香。

  场景一:看到网上对26日“龙江讲坛”《阅读改变人生》讲座的预告,从未听过这类讲座的媒体记者女士心中闪过三个“可能”:或是听众少,或是现场乱,或是内容乏味。当她带着挖掘问题的目的前往听讲时,发现报告厅内已一座难求,只能坐加座。开讲后,现场鸦雀无声,听讲的市民不停地在本上细致记录。女士也立即被所讲内容深深吸引,竟一句没落地听到讲座结束。

  场景二:27820分,市直机关公务员先生正在排队,他的身前排有约50人,身后还有更长的队伍。此时,大门入口处私家车一辆接一辆地驶入,更多的人陆续排到队伍的尾端。人们秩序井然地安静等待着。这不是超市,也不是影院,而是黑龙江省图书馆。这种场景在每个休息日的早晨都会重现,人们排着长队,等待进入自修室或各个分类阅览室学习一日。

  自主品牌公共文化产品

  收获品牌效应

  “我想自荐到‘龙江讲坛’去讲一期。”近期,龙江讲坛的承办单位省图书馆接连不断地接到这类电话。自荐的有省委党校、哈商大等高校的知名教授;有退休后对某一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并出版过图书的离退休干部;还有更多的私企自找公益性选题并写好讲案送过来等待审查,他们的意图十分明确,借“龙江讲坛”,宣传自己、宣传企业。甚至在一期有关身体健康的讲座之后,市内所有的私立医院都跟省图书馆联系,希望自己医院的专家到这里进行公益性讲座。

  自荐者如此众多,原因无他,只因龙江讲坛“火”。省图书馆有关负责人介绍,从去年116日至今,“龙江讲坛”已举办34讲,350个座位的报告厅从上座率80%至现在另加的200个活动座椅全部坐满。为了掌握听讲人数,省图书馆在每期讲座预告后都会免费发票。最近的一期,三天内竟发出了800余张票,发票不得不提前结束。

  讲坛越来越火,原因也无他,只因每期讲座都是精品。虽然自荐来讲坛的专家学者众多,但至今为止还没有入选的。据介绍,每一期选题都是经过对市民需求详细调查后选定的,被邀请的专家学者都是这一领域的权威专家。而自荐的专家中多是选题不合适,而对于想借讲坛宣传企业的专家,讲坛拒绝的理由只有一个,不想让商业气息搀杂进讲坛,破坏讲坛浓郁单纯的文化氛围。讲坛从出现之初就定下一个明确的目标———做一个精品公共文化产品。

  眼下,走过一年多的历程,“龙江讲坛”正准备成系列化地开展讲座,即几期内由不同的学者围绕一个主题连续讲授,让对某一主题感兴趣的市民从各个角度深入了解。

  与设在省图书馆的“龙江讲坛”相呼应的,还有在市图书馆内开设的“哈尔滨讲坛”。这个产自本土的“品牌讲座”,在举办过30余期后品牌效应也突显出来。听众由当初“组织来的”,变成了自发而来,累计已有1.4万人次,其中300多人成了固定听众,听众层次广泛而复杂,年龄小的有初高中学生,年龄大的是离退休人员,还有公务员、技术员、大学生、个体经营者、家庭主妇等,只有200个座位的报告厅每次都要加座到300350个,最多的一次来了400人。

  本土学者架起

  市民“间接阅读”的桥梁

  本报近日刊发了《以方永刚为榜样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文章,身为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教授的方永刚,特别善于以生动通俗的方式将政治理论知识传播给大众。实际在哈尔滨市,大批的学者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己任,不遗余力地寻求着理论知识与大众间的切入点。不仅让市民站在他们的肩上“间接阅读”,还激发和引导市民的读书兴趣。

  走出高校、面向广大市民的讲坛无疑是一个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绝佳平台。“龙江讲坛”由省文化厅、省社科联共同举办;“哈尔滨讲坛”由市文化局、市文联、市科协共同举办。站在科学文化前端的单位联手,把全省全市的知名学者全“兜”了上来。这些在别处讲课费用颇丰的学者,受到没有讲课费的公益讲坛的邀请,无一不毫不犹豫地接受邀请,并认真准备讲授内容。

  哈师大教授徐德荣一直认为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播给大众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以往哈尔滨市的讲坛都在大学校园里,如黑大的阳光讲坛、哈工大的211讲坛、哈理工大学的大学生讲坛等,学者们面对的都是学生。在受到“龙江讲坛”邀请后,教授进行了长时间的准备,根据市民的接受程度把自己长期研究的问题重新整理,以生动有趣的方式传播给市民。他说,作讲座的前提就是读书,专家学者在讲坛上表达出的是多年读书的结晶,是对以往学到的东西的理性思考和高浓缩过的精品,市民听讲坛,实际是在间接阅读。他会尽最大努力让这种间接阅读起到最好的效果。

  前年起,省社科院硕士生导师王士俊就希望通过自己的呼吁,激起全市市民对阅读的兴趣。“哈尔滨讲坛”从诞生起,他就热切关注,出题目作讲座。经过一年多的积累,他终于形成了《阅读改变人生》的讲案。他很高兴目前哈尔滨市有这样的平台,能把学者们的想法传播给市民。他说,读图时代本身也就是大众阅读障碍的外在表现。网络的出现,也加深了人们的阅读障碍,而每个人要提高素养只有通过读书来解决。根据相关统计,我国人均每年读书量为5本,而网络科技发达的美国人均读书量是我国的4倍,法国是我们的3倍,日本是我们的2倍。全市的学者们都在通过各种平台和渠道来激发市民的读书兴趣,来缩小这个差距。

  普通市民充当

  文化传播“勤杂工”

  书香哈尔滨书正飘香,精神家园树抽新枝,其中饱含着更多普通市民的努力。他们也许没有深奥的理论知识传播给大家,没有能为传播文化服务的岗位。但他们发自内心地渴望为文化知识的传播尽一份绵薄之力。

  68岁的李景瑞家住康安路,要不是一期关于黑龙江历史文化形成方面的主题讲座吸引他去听,他大概到现在还不会知道省图书馆新馆位于何方。那期讲坛中,老师极具吸引力的讲授让他感到受益匪浅。此后,他不但自己有时间就去听,还借有摩托车之便,每次取票都多取几张,回来分发给周围邻居。促使他这样做的原因很简单:这么好的讲座,大家都应该来听听,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增长知识。

  在一家私企工作的陈永钢一直是市图书馆的固定读者,在“哈尔滨讲坛”开坛之初,他就发现从这里能学到很多平时很难接触到的知识,同时他也发现,一些很好的讲座没有书稿,无法通过其他方式把讲授内容传播出去。他与其他十几位固定听众便成为整理讲座书稿的志愿者,利用业余时间把记下的笔记和摄像整理工整,发到网上让更多的人看到和学习。某大型企业职工张坤峰更是从“哈尔滨讲坛”的第二期起就志愿为其摄像,方便承办单位将其刻成光碟保存和传播。如今,他已坚持摄录了20余期,如果不是工作繁忙,他还会一直摄录下去。

  普通市民协助文化传播的热情如此动人,身处文化传播单位的人们做的也不少。哈尔滨市有一批热衷学习英语的市民,从老人到儿童,却没有面向大众的公益性英语沙龙。省图书馆研究辅导部闻德峰试着在馆内开设英语沙龙,却发现没有母语为英语的外国人来,这样的沙龙就不会被市民喜爱。他多方打听,得知在哈尔滨的外国人常聚于工大附近的一家酒吧,以前从未踏入这里的他每天下班就去,用不纯熟的英语与外国友人攀谈,邀请他们义务来英语沙龙与市民们交流。这不是闻德峰的分内事,他却说,他在省图工作了二三十年,就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市民充分利用图书馆这一公共资源,也让图书馆发挥最大的潜力,这些事即使他不做别人也会做。最多时,一期沙龙有8个外国友人与热爱英语的市民交流,促进了市民对英语的学习。

  重拾读书乐趣

  满城飘溢书香

  调查显示,我国居民阅读率近年显示出了持续走低的倾向。1999年为60.4%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4%2005年降至48.7%,首次不足半数。挽救阅读危机,重拾读书乐趣,4月底,哈尔滨市党政机关“月读一书”活动正式启动。为配合这项活动,社会方方面面尤其是图书馆采取了一些有力的保障措施。

  《中华读书报》近期刊登的《让阅读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一文中提到,家庭藏书有限,在信息时代,图书馆是一个地区的信息中心,可以提供人们一种连续阅读的保障。图书馆本身承担着很多责任,比如民众继续教育、民众阅读的责任,这是图书馆的一个神圣的使命。履行使命,目前,市图书馆分别在道里区、香坊区、阿城区、道外区、南岗区建立了6个社区图书馆。每个社区图书馆藏书4000册,期刊48种,报纸25种,365天向社区居民免费提供借阅服务,市图书馆与各社区馆之间还可以通借通还。为确保社区分馆图书质量,有关部门每年还将投入3万元用于当年图书更新。年底前,哈尔滨市还将新建46个社区分馆。图书馆还设立了《预购登记卡》,由读者来填写,作为下次购书的依据。对市场上热门畅销的新书,只要在哈尔滨市“露头”,马上购买回馆,半个月内上架流通,“预购登记”的读者优先借阅。

  市政府、相关单位、图书馆、专家、学者、热心市民的努力已现效果。来自图书馆的一组数据可见一斑———省图书馆少儿、社科、科技、报纸、期刊、多媒体、多功能、视听中心等各阅览室每天分别接待近400位读者,因到自修室学习的市民众多,二楼的平台上全加满了座椅。从2005年至今,在该馆办借书卡的读者达12.5万余人,目前每天馆内图书的流通册数上千册。“月读一书”活动开展以来,一天的办卡数量就突破400张。市图从“月读一书”启动的42351320天内图书流动册数达2.6万余本,外借图书读者数量为万余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近一倍。

  昨天,在省图少儿阅览室内外,坐满了带孩子来看书的家长。5岁的小光家长说,这里读书氛围很浓,我希望借助这个环境,把书、把阅读变成孩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让书成为孩子真正的朋友。

  市民和城市

  内在能量的积聚源于读书

  “龙江讲坛”和“哈尔滨讲坛”为什么会闯出名气,创出品牌,归根结底在于市民对公共文化产品有需求,才会认同。市民又能捧起书本来阅读,也是因为内心对精神食粮的渴求。徐德荣教授说,在社会急剧转型时期,目前市民读书也存在一种误区,即功利性太强,希望看过的书立即可以转化为物质利益,而读书最重要的目的是修身养性,改善自己,提升自己。养成工作再忙每天也挤出一些时间心平气和来读书的习惯,不但可以平和紧张的心态,也是在积聚自身的内在能量,它们必然会转化为外在动力,让自己与世界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通过读书,能让人和城市都变得更美。王士俊研究员说,每个人的外在动作都是其内在素养的表现。培养内在素养只能通过读书来解决,读书会让每个人的举手投足更具涵养。哈尔滨市城市漂亮、市民长得也漂亮,有良好的基础条件,在打造书香哈尔滨的良好氛围内,市民们通过读书点点滴滴地积累,文化素质必将再登一个台阶,整个城市的文化品位都将随之提升。哈尔滨市又是东北亚地区的枢纽城市,面对与我们交往频繁的俄、韩、日等国家,我们将展示出一个全新的国际形象。

  附英国作家毛姆说:“阅读应该是一种享受。……那些书,既不能帮助你获得学位,也不能指导你如何谋生,不去教你驾驶船舶的技巧,也不告诉你如何维修一辆出了故障的机车。然而,只要你们能真正享受这些书,它们将使你的生活更丰富,更充实而圆满,使你更加感到快乐。”

  “在读书的时候,哲人的思想涤荡着我们的灵魂,在知识和智慧的指引下,我们更容易识别美与丑、善与恶,我们的生命也因此一次又一次向前拓展。读书,使我们的心灵变得辽阔而宽广,坚韧而顽强,也使我们获得一个温煦宁静的内心世界,以对抗外部世界的喧哗与浮躁。正因为如此,我相信:读书,在今天仍然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

 

 
版权所有 黑龙江省图书馆
电话:0451-53969096 EMAIL:hljgxgc@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