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黑龙江省文化信息网!          
 
  文化信息
 
 
 
 
 
首页 > 文化信息      
   

3000余件藏品绝大部分来自民间金代大印从村娃手中获得

来源://heilongjiang.northeast.cn   发布时间:2007-04-20 15:42:59

  东北网420电 相对于省博物馆11万件的馆藏,哈尔滨市艺术博物馆的藏品既没有其丰富,名头也没有其“响亮”,但因其根植于哈尔滨这片土壤,演绎着哈尔滨这片土地上的历史,因此,它与市民更近、更亲切。

  成立初衷拟建蜡像馆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市有关部门拟建哈尔滨市博物馆。最初的想法是想建一个蜡像馆,将哈尔滨已故和健在的知名老艺术家塑成蜡像展出。但在考察时,得悉制作一个蜡像仅头部和手部的费用就高达1万元,还不包括展厅相关的配置,细算所需费用远远超出预算,因此建蜡像馆的计划搁浅。

  1994128,哈尔滨市博物馆成立。为区别于省博物馆,命名为哈尔滨市艺术博物馆。

  市博物馆最初收藏了哈尔滨所管辖的5个县的部分藏品,其中包括阿城的齐国王墓出土的部分服饰碎片,宾县出土的金代六耳行军铁锅,依兰的辽金时代的铜饰、玉器,方正抗联时期的“血书”及三军政治部大印等。

  村娃“玩具”原是金代大印

  市博物馆现有藏品3000余件,绝大部分来自民间。在考古工作者的收藏中,亦有不少趣闻。上个世纪80年代初,市文物管理站的考古人员在哈尔滨市周边村屯进行田野考古调查时,见一个村娃正在玩一个类似于尜的“铜疙瘩”,当时“铜疙瘩”被拴在一根绳子上,孩子正拖着它转圈。

  考古人员发现这个“铜疙瘩”上刻有“九叠篆字”,这是一种极难辨认的篆刻法,判定该疙瘩上肯定有“学问”,遂找到孩子家长相询。

  据这位村民家长介绍,这“铜疙瘩”是趟地时趟出来的,孩子没玩的,就给它拴了根绳子当“玩具”。考古人员当即买下。

  后经研究人员拆字分解,认定“铜疙瘩”上的7个大字为“迷你迭河谋克印”,为金代掌管类似于现在乡镇级政府的大印。这不仅对于研究哈尔滨金代发展历史有很高的价值,而且还为金代“谋克”、“猛克”制度找到了实证证据。

  “承安宝货”的发现也是相当的离奇。据介绍,1991年发洪水时,宾县的一座桥梁被冲毁。大水回落后,当地人在桥底发现了7个“亚腰形银锭”,一些人私下将这些银锭卖给了文物贩子。当地文物部门知悉后立刻报案,公安部门展开追踪,一直追到了贵州、广西一带,费尽千辛万苦才将7枚银锭悉数追回。

  经认定,这7枚叫做“承安宝货”的银锭是金代面值较高的货币,品相非常好,目前全国仅有18枚,非常珍贵。

  院中石器记录民间文化

  市博物馆也收藏了大量反映本地区古代、近现代历史发展线索的历史文物。如阎家岗古人类遗址化石,构成了哈尔滨市最早的人类活动场景,把哈尔滨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前推到2.3万年左右。

  在市博物馆的大院内,散放着一些碾盘、磨盘以及石碑、础石等石器,都是一些民间流散的物品,尽管其年代已不可考,但都承载着一段历史。

  据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早年人们将磨盘叫做“白虎”,认为是不吉之物。现代化加工粮食的机器普及后,村民们便将磨盘这种原始的粮食加工物分拆成两半,埋到村外。市博物馆的磨盘就是考古人员在民间发现之后,运回博物馆,再恢复原样进行展览的。

  另有一块上刻“除暴安良”字样的石碑,是给日本人立的“功德碑”,这也是日本侵华的罪证之一。此外,还有日本人用的衡器“半斗”等物品。

  据了解,为了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市博物馆,近几年,市博物馆不断举办临时性的展览,以提高知名度。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展览有陈雷书画展、第二届全国连环画展、建军七十周年展、二战胜利五十年展等等。

 

 
版权所有 黑龙江省图书馆
电话:0451-53969096 EMAIL:hljgxgc@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