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黑龙江省文化信息网!          
 
  文化信息
 
 
 
 
 
首页 > 文化信息      
   

良徒难觅绝技难传 民俗民间艺术面临“断代”之痛

发布时间: 2006-09-04 09:18:56

  东北网94电 传统的民俗民间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现在,它们却在慢慢的消逝,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在关注它,保护它。在哈尔滨市第七届民间民俗博览会闭幕之际,人们不禁关注起这样一个话题:面临着“断代”之痛的民间民俗艺术如何传承下去。

  绝技无人传承

  “我的铝版浮雕是国内一绝,独我一家。”在50多岁的林世复手里,一张普通的0.2厘米铝板经过几道工序就成了一张价值近千元的铝版浮雕画精品。林世复原来是哈尔滨市一家珠宝商店的银匠,他在参加工作之初就老师傅学习打造银器,老师傅教了他一手绝活———打造银版画,后来他发现打造银版画成本过高,且银子易氧化,因此他选用了薄铝板做原材料制作铝版画,走出了一条从学艺到创意的道路。他的画被民俗艺术馆收藏了很多幅。如今,有一个想法令他不安:他这铝版画目前无人可以传承,自己的女儿不愿意学,也没有徒弟愿意和他学习制作。

  林世复说,哈尔滨举办的民间民俗博览会已经有七届了,几乎每届他都去看并且积极参展。他期待着能有年轻人对他的东西感兴趣,以此找到个徒弟。可他发现,每届博览会来参观者大都是中老年人,年轻人少,来几个也是走马观花。林世复想,政府部门要是能扶持一下,让这些民间艺术发展下去就好了。

  从事民间艺术的只剩老艺人

  单红是哈尔滨市一位剪纸艺术家,她从小就和姥姥学习剪纸,这一剪就是51年。她的剪纸现在已经有3000多种花样,先画后剪,人物形象逼真。她开了自己的店,专门销售剪纸画。她在全国性的工艺品博览会上还得过大奖,也曾收德国、日本、新西兰人当过徒弟。她说:“相比之下,咱们当地人对这门民间艺术的爱好远不如外国人。剪纸是慢中出细活、熟能生巧的事,咱们这儿有的人跟我学了几天,觉得掌握技巧慢,半途而废了。”单红参加过七届哈尔滨民间艺术博览会,她的总体感觉是中老年人在展示技巧,中老人在看,年轻人对此都不注意。对此她很有感慨:“早些年说老艺人保守,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但经过这些年来看,并不是这回事。如今年轻人的懒惰思想和不愿吃苦,才使得民间艺术没有良好的发展下去。”

  抢救声急:市场运作程度不够

  记者曾在今年的第十七届哈洽会上,目睹了绥棱县的黑陶艺术大放异彩,美国一家工艺品商与绥棱黑陶文化科学研究所达成了意向性购销协议。这个洽谈结果固然令人兴奋,但更值得称道的是这个县保护黑陶艺术的积极作法。绥棱县有60多年生产制造黑陶的历史,所生产的黑陶秉承传统的“龙山文化”遗风,在国内外收藏界享有盛誉。然而据了解,这一民间工艺品也曾面临绝迹的危险。现在,这个县正行动起来,组织专门人员对那些“南飞”的老艺人进行走访,对绥棱黑陶技艺进行抢救整理,同时聘请老艺人们回乡创业。这个县还积极与省内高校发展“产学研”联合,建立研发基地,在学校中开设民间艺术欣赏、制作课,培养青少年对民间艺术的兴趣。

  这一点,哈尔滨市久闻民间艺术工作室的于久闻老师也有同感。他说,咱们北方对于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重视程度还不如南方,这主要是群众的文化底蕴、政府的支持力度、市场运作程度不够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个年轻人学习制作并能够表演皮影戏要好几年时间,学成后还要看在市场的运作情况,见效很慢。所以很多家长都没有让孩子干这一行的愿望。他在儿童艺术剧院的时候,他们皮影剧团到南方演出的订单极多,南方孩子们从小就得到了民间艺术的熏染。反而是在咱们当地,演出订单效果不好。

  老师说,前不久在唐山举行的一次全国皮影雕刻比赛中,陕西省有一个村子雕刻的作品获得了第一名。那个村里从老到幼都会雕刻皮影人物,而且村里还负责运输销售,这些做法极大鼓励了村民们,民间艺术也顺理成章地传承了下去,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借鉴的经验。近几年,我省已经大大提高了对于民间艺术的认知,每年都有展示民间艺术的博览会,这些展会举办的很好,为民间艺术的传承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在市场运作上,还应加大帮扶力度,比如开辟永久性的民间艺术展馆和市场,在一些中小学校的课堂上开设多样的民间艺术欣赏课,只有全方位的发展才能让更多的民间艺术发扬传承下去。

  糖画新颖,可是问询求教者少。

  在哈尔滨市第七届民间民俗博览会上,来参观的大多是老年人。

 

 
版权所有 黑龙江省图书馆
电话:0451-53969096 EMAIL:hljgxgc@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