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黑龙江省文化信息网!          
 
  文化信息
 
 
 
 
 
首页 > 文化信息      
   

“敦煌新语”民族音乐会倾倒哈尔滨市观众

来源://www.northeast.cn  发布时间: 2006-08-28 13:56:57

  东北网828电 由我国著名二胡演奏家、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闵惠芬领衔的“敦煌新语”民族音乐会,昨晚在市工人文化宫举行。

  昨晚的工人文化宫剧场座无虚席,在主持人大树声情并茂的介绍下,闵惠芬激情澎湃地演奏了东北民间乐曲《江河水》,高胡、古筝二重奏《渔舟唱晚》,以及潮州音乐《寒鸦戏水》。在观众热烈的掌声中,闵惠芬三次返场,又加演了《赛马》、《二泉映月》、《草螟斗鸡公》等经典曲目。

  出身于音乐世家

  痴迷于二胡演奏应该说,闵惠芬天生就是为音乐而生的,她所生长的环境,也恰恰配合了这一切。民族音乐圈里都知道并敬仰着一位名叫闵季骞的先生,他是民族音乐先驱刘天华的再传弟子,他,就是闵惠芬的父亲。

  1945年,闵惠芬出生在江苏宜兴湾斗里的小村,“那个地方山清水秀,我小时候就喜欢到田野里面去玩,从小就是鸡鸭为伴,猪牛为朋。”闵惠芬说自己从小是被音乐“熏”出来的。

  “我第一个胡琴是要来的,而且是用癞蛤蟆皮做的,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据说那是一个艺术师范的老师,他有一手出色的手工技术,很喜欢二胡,就自己做了一把。闵惠芬看到那把二胡,眼睛一亮,斗胆老师讨要,这位老师痛快地将二胡送给了她。闵惠芬从此与二胡结缘。

  父亲发现闵惠芬原来是如此热爱音乐,于是决定亲自教她拉二胡。那时候,闵惠芬只有8岁。

  10天时间,她学会了4首曲子,惊讶至极的父亲便安排她登台表演。不想那一天,闵惠芬拉到第四首曲子时,竟突然忘了,倔强的她拿出来了拉不出来就不下台的劲儿,急得父亲赶紧跑到台侧给闵惠芬提词。闵惠芬一下子记起来了,兴奋地摇头大喊了一声“啊”,台下观众哄堂大笑。结果,这第四首曲子,就在观众们怎么也抑制不住的笑声中拉完了。这次演出,是“大师”舞台生涯的起点。天才的第一声“啼哭”,也并不比别的婴儿响亮。

  在学习二胡演奏的过程中,闵惠芬是绝对的“科班”出身,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一直读到大学毕业。美国波斯顿交响乐团首席评论员在报上撰文评价闵惠芬时称她为:“世界上伟大的弦乐演奏家之一”。

  致力于普及民乐

  当作自己的责任闵惠芬现在致力于普及民族音乐,这一次来哈尔滨她也是抱着这个目的。她说:“我这次应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和哈尔滨琴宝隆乐器大厦的邀请来演出,就是要让观众近距离地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几十年来,闵惠芬到各地大专院校演出,到小学校演出,钻研各种教学方法,就为了培养起人们热爱民乐的兴趣。

  在做儿童音乐普及的时候,闵惠芬来到家乡宜兴的小学校,“为了让小孩子们听我拉二胡,我就先‘哄骗’他们。”

  她问小朋友,“宜兴有什么好东西啊?”一个小朋友说:“茶壶。”于是她就从一个茶壶开始讲故事,最后讲到大公鸡要怎么叫,青蛙要怎么叫,她挨个地给小朋友们学。直到“我老了,小鸟叫学不了了,让二胡来学吧。”一曲《空山鸟语》就这样拉给小朋友们听了。

  在大学讲课又是一番情景,“现在大学生很厉害的,你一定要先‘镇住’他们,我给他们讲杜甫的《新婚别》。”

  一次,闵惠芬去上海财经大学的大教室去讲课。到了那里发现,一边是惊天动地的迪斯科音乐,一边是一把二胡。可是她只拉了一小会儿,那边没声音了,所有学生都跑到了这里听二胡。闵惠芬信心大增,给他们讲了“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然后趁热打铁:“古人应该迈开双脚去寻找新的知音,就像我现在这样。”

  对于为何不辞辛苦地去普及民乐,闵惠芬说:“假如民族音乐在我们这一代断层,我们怎么对得起前人,怎么对得起子孙后代。”

  对民族音乐的贡献

  倡议器乐演奏声腔化闵惠芬对中国民族乐器演奏的贡献在于,她首演了有史以来最杰出的一批新作品,并倡议民族器乐演奏声腔化。

  为什么要倡议“民族器乐演奏声腔化”呢?闵惠芬回忆了这样一段往事:“毛主席眼睛生白内障那年,中央政治局研究后决定,想给主席增加点娱乐生活,于是要我录制传统经典京剧唱腔音乐。这可不是拉伴奏京胡,而是完全用二胡拉唱腔。”

  说起对民族音乐的贡献,闵惠芬谦虚地说,自己只不过是遵照民族音乐大师刘天华的三条教导去做的:“民乐要走入寻常百姓家;洋为中用、中西调和;中国民族音乐要与世界音乐并驾齐驱。”

  曾经的癌症患者

  如今舞台上风采依然闵惠芬做什么事情都特别专注,聊天的时候,她激情澎湃;等到吃饭的时候,她认认真真吃饭的劲头,决不亚于在舞台上的专注表演。

  闵惠芬说做演员务必要有几项基本功:“一是要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客随主便,无论别人安排什么吃住宿条件,都能从容;二是随时随地都能立刻躺下睡着。”闵惠芬曾经一天坐在车上,去五六个地方演出,有时是慰问矿工到矿井演出,有时是到湖上渔船为渔民小学演出,有时没有舞台,就在地上铺一块红地毯,演奏几首曲子,便又要坐车奔下一站。

  闵惠芬偶尔在屋子里面走动,记者发现,她的两腿粗细不一。她说:“我自己没有感觉,不过就是别人看着会不舒服,”原来那是她癌症手术后的刀口导致血液回流不好。

  1982年,按闵惠芬的说法,是人们普遍认为民族音乐最滑坡、最低谷的时期,而她,也经历了人生最灰暗的一段时间。

  闵惠芬因为黑色素肿瘤,在5年间做过6次大手术,到了第5年时,医生都放弃了,“所有人都认为我没有希望了,可我爱人整日拿着我的CT片到各大医院前去求助。”终于,现代的科学技术,战胜了绝症。

  病愈后,闵惠芬被法国总统夫人邀请去法国为世界癌症病人演出时,她想起了当年与癌症斗争的情景,不禁流下热泪。

  

 
版权所有 黑龙江省图书馆
电话:0451-53969096 EMAIL:hljgxgc@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