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黑龙江省文化信息网!          
 
 
     

长征令世人难忘 因为这是一次人文精神的远征

来源:解放军报

    当历尽千难万险的几支红色大军结束长征,在黄土高原紧紧相拥时,他们的这一行动不仅实现了军事意义上的战略转移,更完成了一次人文精神的伟大远征。70年后,当我们再次审视这次远征时,仍能清晰地感受到在漫漫长征路上,红军“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迸发出了多么强大的战斗力。

     甘苦与共得胜利

    在湖南汝城县,记者被“半床棉被”的故事深深感动。193411月,三位红军女战士经过沙洲村,借住在村妇徐解秀家中。看到徐家很穷,连一床被子也没有,三个姑娘临走时,把一条被子剪成两半,留下了半条。

    时光荏苒,徐解秀老人临终前仍挂念着这三位女红军。她告诉后人:什么叫红军?红军就是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部队。

    湖南桂东县一个叫寨前圩的地方,是红六军团西征拉开长征序幕的地方。当时,红六军团离开中央苏区孤军西征探路,荆棘密布、险情丛生。“最大的问题是后勤补给。部队往往一天连一餐饭都吃不上。饿着肚子,还要去打仗,这需要多么顽强的毅力!”一直研究红军在桂东历史的县红军纪念馆馆长肖行和对此颇有感慨。他介绍说,当时,红六军团在桂东主要靠借款、募捐、打土豪等办法筹军饷,但就是这样,红军还常常会把自己的粮食分一半给老百姓。

    长征路上,敌军追堵、敌机轰炸,疾病、伤残、饥饿、死亡一直纠缠着红军。即使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红军也时时关心群众生活,力所能及地帮助群众,以至于常有被压迫农民派代表找到红军,要求部队绕道去“解放”他们!

    除了关心老百姓,基层官兵的生活也时刻牵动着红军将领的心。长征一路,关爱基层官兵的事例多如牛毛。《红星报》第二期有一篇《怎样解决草鞋问题》的文章。当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时,由于准备不充分,不少战士缺鞋穿,只得赤脚行军。针对这种情况,中央要求各级领导把解决部队中的草鞋问题提到减少病员和巩固红军战斗力的重要位置,做到没有一个战士打赤脚,并提出了许多解决草鞋问题的具体办法。

    把人民群众和基层士兵的疾苦摆到重要位置去对待,是红军胜利完成长征的关键。用今天的眼光来看,红军时时刻刻以人民的利益为本、以基层官兵的利益为本。这种人文精神,反过来也是红军长征一路所向披靡的重要力量来源。

     行军路上扫文盲

    在湖南道县濂溪河畔,原县史志研究员蒋元神老人指着一堵高而宽的红墙,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70多年前,红军经过道县时,一名14岁的小红军刚在文庙红墙上写完“工农革命胜利万岁,工农革命努力奋斗”的标语,尾追的国民党军队就赶来了。小战士没来得及撤走,被敌军子弹击中牺牲。

    70多年过去了,红军小战士并不工整的字迹不知感染了多少人!记者驻足凝思,从一笔一画的稚嫩字迹中,感受到的分明是红军官兵在行军打仗间隙抓紧点滴时间识字、学习的精神!

    1934年春季,中央苏区红军开展了“红军青年冲锋季”竞赛活动,提出了“四不五要三努力”的口号。“五要”中的一条就是“每人要识三百字”。当时,各部队对于官兵的学习都是有明确要求的。以写标语为例,要求凡是能写字的战士,“每人练习写熟一至十条标语”。

    红军战士大都出身贫苦,文化水平很低。虽然有困难,但大家学习的劲头很足。为了减少文盲,张闻天发明了“看后背”的学习方法。当红军成一路纵队行军时,战士们在背上都挂块白布,上面写着汉字,后面的战士边走边认。许多人就是在这样艰难、简陋的环境中学到了知识,丢掉了文盲的帽子。

    关心官兵的学习,提升官兵的素质,实际上是在提高红军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正是当初学到的300字,奠定了红军战士乃至许多开国将军的文化基础。

     不讲资历看能力

    1933年第五次反“围剿”前,共青团组建了“少共国际师”。这支红军部队由近万名青少年组成,全师战士平均年龄在18岁左右,有些战士年仅十四五岁。先后担任该师师长的陈光、吴高群、彭绍辉、曹里怀及第一任政委冯文彬都不过二十几岁,较长时间担任该师政委的肖华上任时年仅19岁!

    在红军中,年轻人的比例非常高,年轻人担任要职的比例更是在世界各国军队所罕见。红军不讲资历、不讲身份,只看表现、只看能力。在红军中,谁都可以当领导,谁都可以成材,每个人都有表现机会,这种用人机制、成才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掘了人的潜力,激发了广大红军战士攻艰克险的旺盛斗志。

    14岁参加红军、曾经三过草地的济南军区原政委任思忠对此深有感受。19336月,在家务农的任思忠参加了川东北游击小组,不久便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他思想活跃,很快便成为游击队的中坚力量。红军主力占领达县后,他被选为区少年先锋队大队长,在他的带领下,全队172人集体加入了红军,并很快在歼灭当地民团的一场战斗中一举成名。

    可以说,正是“人人都能成材”这一理念,给了红军战士为理想、信念拼搏奋斗的巨大勇气和坚韧毅力,也让红军的长征成为中国革命的一座大熔炉。这个熔炉里,最终锤炼出一大批治国安邦的政治家、军事家等优秀人才。

 

 
 
版权所有 黑龙江省图书馆
电话:0451-53969096 EMAIL:hljgxgc@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