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黑龙江省文化信息网!          
  大众科技
 
      农业科技  
  ·行业新闻
  ·农业技术
  ·农业品种
  ·理论研究
  ·农业视频点播
 
    理论研究
   
首页 > 大众科技 > 农业科技 > 理论研究    
 

对用于荒漠化防治的高分子新材料新技术的超前研究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高强度经费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徐端夫院士结合中国国情,对节水灌溉、荒漠化防治所需的新材料新技术进行超前研究。他从基础研究入手,研制成功了性能价格比好、力学性能强和使用寿命长,适用于我国大田作物种植和荒漠化防治工程的农用塑料管及滴灌、渗灌部件,是农民用得起、便于大面积推广的新材料和新技术。该项成果将为西部大开发中的沙尘暴防治、盐碱地治理、草原退化遏制及生态建设等作贡献。

  盐碱地治理、草原植被恢复等荒漠化防治是我国目前可持续发展和西部大开发中非常紧迫而重要的任务。滴灌、渗灌技术是国际上缺水地区节省农业用水的先进灌溉方法。推广这种技术需要用大量塑料管材及滴灌、渗灌等塑料器件。我国已引进多项国外技术,包括高分子管材和出水口部件的制造技术,但至今塑料管材的质量和使用寿命都与国际先进水平有很大差距。在国内外市场上,这种新材料的售价过高,农民承受不起,致使节水灌溉新技术无法大面积推广应用。因此,能否大量提供性能好、价格低的农用高分子管材及节水灌溉器件,已成为制约缺水地区农业发展的关键。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地理条件不同,经济发展程度差异很大,对防治荒漠化、治理盐碱地及恢复草原植被的节水灌溉材料与种植大棚经济作物的材料有不同的要求。为了推广普及节水灌溉技术,必须因地制宜地提供材质、性能、价格各不相同的高分子新材料。

  自1995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徐端夫院士多次到内蒙古等西部边远地区调查研究,认识到西部开发的重中之重是生态环境问题:荒漠化是最为严重也是影响最大的生态问题,耕地盐渍化是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从而深切体验到西部地区的节水灌溉和荒漠化防治工程对高分子新材料的迫切需求。为了国家急需,他将研究方向转向荒漠化防治、节水灌溉的新材料和新技术。他提出了用高分子新材料和新技术解决我国缺水难题的构想,建议在土默川平原及河套地区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建设大青山和哈素海国家森林公园,治理科尔沁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

  自1997年以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高强度经费支持下,徐端夫院士及他领导的课题组先后承担了“内蒙古地区盐碱地治理新方法及新材料的预先研究”(35万元)、“高性能农用高分子管材制造的科学原理和方法”(200万元后追加80万元)和“高分子新材料及微灌技术治理内蒙古生态的研究”(18万元)等项目。他们利用长期从事基础研究的科技积累,通过分子设计、材料设计和合金化等技术,控制和调节高分子原料的性能,研究各种添加助剂对高分子材料的影响,研制成聚烯烃等合金化滴灌、渗灌专用料。通过改进熔体的流动和结晶行为,提高了管材力学性能和抗老化性能。发明了减小管材壁厚,降低成本,提高管材的性能价格比的新方法,研制成多种型号的管材和滴灌、渗灌专用滴头。目前他们已把农用管材的价格降低到市售价格的30%左右,其性能价格比优于国内外同类产品。该项目已申请十多项国家发明专利。为使广大贫困农民用得起这种新材料,他们还在继续研究可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性能的农用管材制造新方法。

  几年来徐端夫院士致力于农用高分子新材料在盐碱地治理、节水灌溉中的应用研究,也得到了内蒙古自治区各级政府的支持。自治区教育厅和科技厅多次立项拨款资助,土左旗提供1000亩盐碱地作为科学实验基地,呼和浩特市政府也提供配套经费支持。他们与内蒙古师范大学等单位合作,把研制的农用高分子管材铺设在内蒙古的盐碱地,与贵州省合作,用于大棚温室,通过田间试验考察新产品的综合性能。

  这几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先资助的超前研究,现已取得重要进展。2000年初,为了参与北京的沙尘暴防治,为了西部大开发,徐端夫院士建议把这几项科技成果用于沙尘暴防治,在锡盟草原和居延海地区开展生态治理研究。2000年五月份,他们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政府签订了合作协议,在锡林郭勒草原和浑善达克沙地建设50万亩科技示范区,综合治理沙尘暴的源头,项目正在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