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黑龙江省文化信息网!          
  大众科技
 
      农业科技  
  ·行业新闻
  ·农业技术
  ·农业品种
  ·理论研究
  ·农业视频点播
 
    行业新闻
   
首页 > 大众科技 > 农业科技 > 行业新闻    
 

“农”头高昂田野欢歌

2012-09-20    双鸭山市农委

   本网讯(王强) 这是一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传统的耕作方式不断演进,现代的思维、现代的理念、现代的管理、现代的科技、现代的机械,在这块土地上融合、汇集,孕育出了现代化大农业的恢宏气势,使这里田丰林茂粮旺,水阔鱼肥。

  历史的烟尘难掩岁月的痕迹。盘点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发展成就,农业无疑是亮丽的一页。

  俗话说,农业兴、基础牢;农村稳,天下安。经过不懈的努力,我市农民圆了几千年的梦想:温饱有余,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其实,幸福生活早已超越了梦想:彩电冰箱、手机宽带、私家轿车、海选村官……广大农民朋友用汗水和智慧,开展了波澜壮阔的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走出一条小康之路。

  在改革春风的吹拂下,我市和全国一样,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健康、快速的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巨大跨越,农村各项事业喜结硕果。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农村稳定这条主线,把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主攻方向,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强化农业基础改善、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这一系列信号,为我市今后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在锁定目标的同时,我市按照“农业抓示范”的总体要求,坚持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信息化“五化”方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品牌农业和精准农业,推进龙头企业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做大做强,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惠农政策调动粮农生产积极性

  这几天,家住太保镇七一村的种粮大户韩英,正抢抓晴好天气,在庭院内检修去年借助国家惠农政策刚买回来的大型联合收割机——福田谷神2000,准备收获在抚远县租种的3200亩大豆和玉米。他清楚地记得,1985年他种植了7亩地玉米,亩产500斤;1994年,他种植了60亩地,粮食亩产达900斤;2008年,他采用大垄密植、地膜覆盖等技术,种出“吨粮田”,创造了我市粮食单产纪录,并获得了国家农业部全国种粮大户表彰。

  韩英把他家粮食增产经验概括为“良种、良法加良策”,在一定程度上,这就是我市粮食生产实现跨越发展的缩影。据来自市统计局的报告,按当年现行价格统计,1978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为1.14亿元,2011年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90.3亿元,比上年增长19.1%;粮食总产首次登上50亿斤台阶,实现254.5万吨,比上年增长12.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957元,比上年增长30.2%。三项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粮食产量的每一次跨越都在农民心里留下深深的记忆。

  沧海桑田,惠农政策引领我市粮食生产一路高歌。2004年后,国家相继实施“一免两补”、“两免三补”及“综合补贴”等惠民及鼓励粮食生产政策,让广大农民尝到了政策的甜头,发展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粮食产量连年增长,农民收入逐年攀高。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过去,我市农民生产经营活动单一、收入来源单一,收入以农业收入、粮食收入为主体,实物收入占很大比重。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农村就业结构的变化和体制改革深化,农民收入来源市场化、多元化和非农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农民收入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各项收入均有不同程度提高。

  今年54岁的长胜乡东升村村民杨翠玲说:“儿子和儿媳外出打工,每年都能往家里带回现钱;种粮有补贴,国家连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土地的转包费用逐年见涨,眼看着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舒心。”

  今年,我市以巩固提高全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为主线,以建设高标准现代农业示范区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实现50亿斤产能目标。按照玉米面积400万亩、水稻面积100万亩、大豆面积100万亩的“411”种植结构布局,进一步调优种植业结构,增加高产作物和无公害作物的种植面积,因地制宜地推广红小豆、白瓜等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作物种植。继续打造玉米、水稻、大豆三大粮食高产示范带和同三、依饶公路沿线300公里场县共建现代农业示范带。加快推进集贤县鲜兴灌区、安邦灌区和饶河县大岱河灌区等一系列灌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确保全市新增10万亩水田的供水需求。全市新建1000万元以上的现代农机作业合作社13个,推广各类农机具8000台套,全市农机总动力要突破140万千瓦。继续加强与垦区在农机跨区作业等方面的合作,场县共建跨区作业要达到120万亩。

  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村里的超市货物全、价格还便宜;卡拉OK室、健身场所、农家书屋等,让咱有的乐,有的玩,有书看,生活滋润了……”不久前,集贤县腰屯乡宏图村村民李庆风的一翻话,道出了该村的巨大变化。

  “瞧咱村上的路多光溜,河上的桥多宽敞。孩子们再也不用趟水过河上学了,地里的瓜菜再也不愁烂掉了,一溜烟儿就送城里了。”望着新建好的桥涵,同村的张彩凤激动得兴奋不已。硬化的是道路,通达的是民心。随着我市通村路的建成和农村街巷硬化全覆盖,农民告别了出行“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农业“丰收愁、欠收愁”的历史。

  宝山区七星镇华新村的肖振华则另有一番感慨:“过去最犯愁的是有客人来。招待客人连杯茶水都没法泡,茶水里放上白糖,一喝还是满嘴苦咸。”村里祖祖辈辈喝的是苦咸水,老老少少牙发黄、腿酸疼,还经常拉肚子。“现在可好了,村里自来水入户,喝在嘴里,甜在心上。”

  岭东区长胜乡宏强村地域偏僻、山高坡陡,曾是卫生室“空白村”,村民买点感冒药都得爬山过沟往乡上跑。如今有了卫生所,有个头疼脑热闹肚子,再也不用折腾了,抬腿出门就有药。”卫生室虽然不大,但功能齐全,指着宽敞明亮的卫生室,村民贾富满脸笑容。村村有医生,小病不出村。新建的400多个村卫生室一举结束了农民看病“路费比药费贵”、“小病挨、大病拖”的历史。

  “路不通,收成卖不出去;路通了,种什么、怎么种还是瞎打瞎撞。这难题,小书屋、网络和电视帮我解决啦。”拾掇着即将运走的烟叶、葵花籽等经济作物,集贤县永安乡农民石小喜又是感慨,又是感激。他万没想到  “小书屋里有黄金”,闭路线、因特网能拉到村里,电视能看51个频道。广播电视、文化体育场所是提升农民群众生活品质、接受先进理念、学习实用技术、改善文化生活的好平台。农村通广播电视、通互联网,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基础,农民有了学习农业科技知识的条件,各地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现代农业蓬勃兴起。

  以群众利益为根子,视群众表情作镜子,拿群众满意当尺子。如今,广袤原野荡漾着丰收的喜悦,田间地块传出欢快的笑声。小农经济延续数千年后的今天,我市高擎“民生”大旗,围绕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干在实处,走在前列,进行着生动的实践和探索,奏响了现代农业的奋进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