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黑龙江省文化信息网!          
  大众科技
 
      农业科技  
  ·行业新闻
  ·农业技术
  ·农业品种
  ·理论研究
  ·农业视频点播
 
    行业新闻
   
首页 > 大众科技 > 农业科技 > 行业新闻    
 

克东县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 为发展现代农业服务

克东县劳转办    2008-06-11

  本网讯(张明山)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对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农村劳动力有效的转移,是农村实现小康的重要途径之一。2007年末,克东县农村人口223702人,占全县总人口的78.6%。其中农村劳动力为121250人,占全县农村人口的54.2%。这部分农村劳动力是否充分就业将直接影响到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全县富民强县、改善民生、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进程。

  克东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情况

  1、从劳动力转移的数量来看,到2007年末,全县已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67112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5.4%。实现劳务收入3.156亿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36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5.3%。

  2、从行业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行业分布较广,工业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行业。在已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工业行业的比重最高,占已转移人数的33.7%;从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占11.6%;从事社会服务业的占10.3%,从事建筑业的占6.4%;从事批零贸易业的占9.8%;从事餐饮业的占4.2%;从事文教卫生和其它行业的分别占5.6%18.4%

  3、从转移的地区分布看,省外就业居多数。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在比较发达的城市和省份。京津溏、长三角和渤海湾等区域分布较多,约占转移总数的70%。县内工业企业和方方面面用工已达7000多人。不出本县范围就能解决打工问题,这样既解决了就业问题,同时也可以适当照顾到家庭。

  4、从年龄结构看,年龄在30岁以下的劳动力人员比重最高,达48.6%。其余年龄组的构成分别为:31-50岁的比重为45.7%50岁以上的比重为5.7%

  5、从受教育程度情况看,目前我县转移劳动力主要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比重高达42.54%。小学文化程度及小学以下占总人数的22.59%,高中文化程度的为27%,中专以上文化教育程度占7.78%

  6、从收入状况看,收入增加、生活质量有所提高。根据2007年农村农村劳动力转移调查数据显示,2007年农村劳务收入达3.156亿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36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5.3%。其家庭消费水平也不断得到提高,生活质量明显好转,耐用物品和其他物品拥有量均高于我县农户平均水平。

  7、从就业途径看,主要采取政府引导组织,建立外埠基地及外地劳务能人带动进行转移。目前我县共有21个劳务基地,200多名劳务经济能人遍布全国各地。通过他们的积极工作,共累计转移人数近7万人。

  8、从接受过劳动技能培训的情况来看,在2007年全部外出就业劳动力中,参加过劳动技能培训的劳动力有3976人,占外出就业人数的36.4%

  劳动力转移工作在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及开展劳转工作的思路。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在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积累了可喜的经验

  近年来,克东县委、县政府把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作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统筹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强力推进。劳转工作思路明确、重点突出、措施得力。在各乡镇、村和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阳光工程培训有声有色,有组织转移稳步发展,境外输出持续升温,转移就业服务不断深化,农村劳务收入快速增长,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到2007年末,全县转移农村劳动力67112万人,实现劳务收入3.156亿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364元,劳务经济在农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凸现,在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促进了规模经营,加快了现代农业建设。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分散的小规模经营与现代农业不适应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下,迫切需要创新生产组织方式,为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机械化、标准化和规模化创造条件。2008年,克东县为了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把土地流转作为农村的重点工作,提出了今年新增1000个就业岗位的目标。从而为全县的劳动力转移、培训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把农村劳动力从有限的土地中转移出来,推进土地流转,恰好为农业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可能,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前提和条件。几年来,克东县正确引导外出务工农民土地有序流转,既解除了劳转户的后顾之忧,又保证了他们的土地收益,同时也促进了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收到了“走一富二”的效果。

  其次,促进了农民增收,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以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了农民收入,是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部分农民将转移就业所得投入到农业生产,弥补了农业投入的不足;许多农民用打工收入购置了农机具等生产资料,提高农业生产装备水平;也有部分农民利用在外学到的技能和积累的资本,回乡创办农业企业,使劳务资本变成农业资本。劳务收入的增加,大大增强了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投入能力。2007年,宝泉镇外出务工能人矫立宏在县城投资300多万元兴建了集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克东县新兴综合开发楼。为克东当地农民就业增加了近200人。

  其三,促进了城乡统筹,加快了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建设的步伐。工农业不协调、城乡差距拉大,仍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现农民向职工和市民的转变,正是新阶段建立新型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的有效实现形式,也是加快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直接途径。到2007年,全县已有4721户、9775名农村劳动力实现了举家转移。占农村劳动力转移总数的8.1%,这些力量成为了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其四,促进了素质提高,加快了和谐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是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提高,农民素质偏低是制约和谐社会发展的瓶颈。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关键环节就是通过培训,提高农民的技能水平、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一方面,农民通过转移就业培训,使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2007年,全县共培训农村劳动力3975人,平均转移就业率达到了98.3%,通过实施阳光工程职业技能培训,实现了农村劳动力由体力型向技能型、数量型向质量型、低薪就业向高薪就业的转变。另一方面,转移就业的农民在城镇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在工业化大生产中,学到了现代的经营理念,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其中一部分返乡创业,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同时,他们也带回了现代工业和城市的文明,影响了一大批农民,使他们的公共道德意识、法律意识和民主意识大大增强,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文明基础。

  二、根据克东县的实际情况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思路。

  (一)突出特色,高质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

  随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对进城务工农民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城市“民工荒”的核心是“技工荒”。因此,发展劳务市场经济必须提高劳动者的就业技能。为此,克东县在强化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上狠下了功夫,切实提高了外出务工农民的就业技能。一是采取校校联合方式进行培训。每年高、中考结束之后,克东县都组织阳光工程培训机构和各乡镇、村相关人员深入到全县13所中学宣传我县劳动力转移的有关政策和省内外对专业技能人才尤其是车焊钳工的优厚报酬,吸引那些不能考入高中或大学的学生积极参加到我县职教中心开办的车工、焊工、钳工实用技术培训班中来,使这些学生在出校门前就掌握了一定的职业技能,为今后外出就业奠定了基础。去年,通过校校联合共培训508人。二是实行校企联办进行培训。克东县根据本县机械加工企业多的实际,通过培训部门与企业协作,每年定期组织农村学员到企业的车间进行车焊钳工种的岗位技术培训,通过专业教师和企业实践能手的共同辅导和拉练,使学员在短时间内掌握技术,并能优先被企业录用,实现充分就业。县职教中心通过校企共培训1560人。同时,克东县每年通过1+1的培训方式,与大连、上海、天津、江苏等9个大中城市的用工企业进行合作,定向培训一部分车焊钳工的学员进行转移,通过1+1等培训形式培训420人。三是积极开展了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核心的农民工培训工作。今年克东县创新了培训方式。开展了适合农民特点的特色培训,并把培训工作办到了村屯,办到了农户家中,做到了培训在村屯,挣钱在家中,今年计划培训手工编织和手工刺绣专业1200人,农用车驾驶与维修500人。目前,手工编织已遍布克东城乡,有3800人从中受益。四是严格执行规范化管理。实施阳光工程农民工培训工作几年来,从加强制度建设入手,进行严格的规范管理.按照阳光工程的要求,实施了阳光工程的招投标,并对中标的培训机构名称、培训任务、培训专业、培训时间、收费标准、政府补贴标准、就业去向等内容进行监督。为确保阳光工程培训质量,各培训机构在每班开班前提出书面申请,由县办和财政局工作人员到培训机构检查招生简章、劳务输出合同和劳务订单。并开展了第一堂课制度,给农民讲阳光工程的重大意义,讲相关维权法律、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安全生产和卫生防疫等相关知识,从而确保培训工作的有序进行。

  (二)因地制宜,夯实基础,立足内部转移搞培训。

  通过近几年的培训转移,发现农村人多地少、劳动力大量剩余的现象确实有所转变。但是,种植业只是季节性劳动,随着机械化水平的逐年提高,致使一些农村的留守妇女劳动力季节性剩余仍是事实。针对这一实际,一是积极组织培训机构开展适应这一群体的技术培训。依托职教中心的专业特点,开设了手工刺绣和手工编织培训班。在培训形式上,根据农村广大妇女的特点,通过农村大集展示、深入村屯进行培训和集中办班的灵活方式,实现了面对面、手把手地向农民培训职业技能。在就业上更具特色,即学员掌握技术后,既可以到编织企业做专业工人,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由企业提供原材料,自己在家里加工产品,然后企业进行回收。而且这两个专业培训时间短、见效快,不受年龄、时间、地域的限制,使农民不出村屯就学到了专业技术,农村妇女在不影响种地、养牛、照顾家庭的情况下,增加了收入,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工挣钱,解决了资源配置问题。据统计,两年来,共培训手工编织专业的农村妇女劳动力近2000人,人均月收入都在600-1200元左右。现在,手工编织已深入到各乡镇、村、屯,遍布克东城乡,成为农民既不离土、又不离乡,实现农民工内部转移的又一捷径。二是积极开展了以上台阶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今年四月份全县上下劳转工作人员同努力,完成了劳动力资源档案的微机录入,并实现了阳光工程培训微机监测,到目前,全县共向国家、省、市劳转信息128篇,信息工作多次受到市办表扬。三是全面开展了模式化乡镇建设。模式化乡镇建设,其意义非常重要。对于掌握全县农村劳动力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去向,从事工作的工种、土地留转、劳务收入都具有积极意义。

  (三)强化基础建设,推动克东县劳动力转移工作向纵深发展。

  一抓推动,促进劳务经济跨跃式发展。一是要推动培训机构的培训市场化,推动培训机构根据劳务市场需求确定培训专业,根据劳务市场需求确定培训人数。二是要推动劳动力转移工作市场化,大力扶持和培育劳动力转移中介组织,充分利用中介组织的作用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使政府行为逐渐淡化出劳务市场。三是推动权益保障市场化,大力扶持和培育农民工自发组织建立的联合体,组建工会,成立农民工服务站,使农民工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四是推动社会保障市场化。大力扶持和培育农民工进行正常范围内土地流转,打破现在的土地发包形式,向村级返租土地和一次性处理转变,促使农民由土地保障转变为社会劳动保障,实实在在的使农民工身份上的完全转变。

  二抓引导,促进劳务经济跨跃式发展。一要引导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人多地少劳动力剩余是不可争的事实,要通过能人典型事迹,耐心细致地对农民进行择业观引导,使农民工真正认识到为外出务工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真心实意地投入到劳务经济队伍中来。二是引导农民从单纯务工的误区中解脱出来,针对农民工务工有短、平、快的思想,引导农民工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掌握一技之长从事劳务经济,使农民工由体力型向技能型、由低薪型向高薪型、由松散型向稳定型转变。三要引导农民工从打工者的身份中脱离出来,在农村农民走出土地的途径虽然不多,但通过外出打工、开拓视野、掌握一技之长然而立志创业,改变人生的成功例子比比皆是,他们用自己的创业经历,证明了农民兄弟完全可以改变自己、创造自己、发展自己,完全可以同城里人一样编织和实现自己的梦。引导农民工创业致富不忘家乡。

  三抓完善,促进劳务经济跨跃式发展。一是完善信息体系,目前,我县的乡级网页已经完成,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一些条件较好的村级网页在年末完成。二是完善服务机制,建立劳动力转移服务体系,在劳动力转移相对集中的地区,在经过实践证明了的联合体基础上,成立农民工工会和农民工服务站。三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劳动力资源档案,资源增减档案、能人典型档案、经纪人档案,逐步完善电子档案系统,健全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

  四抓创新,促进劳务经济跨跃式发展。在创新方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创新:

  一是抓好模式化村的创新。实践证明,模式化村建设,是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深层次矛盾的有效途径,模式化村侧重抓好土地流转,赡老扶幼、一村一品等几项工作,在壮大劳务对接基地,整合劳动力资源配置,增加劳务收入,提高农民工素质上做文章,做到信息畅通、品牌叫响、输出得力,真正实现劳务输出规范化、组织化。

  二是抓好职业技能培训创新。一是把有条件的培训机构办学下延,扩大办学规模,充分借鉴克东职教中心把课堂办到村屯的经验,使中标培训机构2008年都在乡镇办分校,有条件的要办到村屯。二是要充分发挥职教中心的作用,扶持和鼓励培训机构开办实习工厂,促进培训实习一体化。

  三是抓好劳动力转移工作创新。一要把转移工作的重点放在开辟国外劳务市场上,重点是在巩固俄罗斯现有基地的基础上,向俄罗斯腹地发展,力争2008年再开辟一处千人以上基地。二要继续在有组织转移上做文章,2008年有组织转移要转移占总数的50%以上,常年转移也要达到50%

  四是抓好培训品牌创新。在巩固电工电子、手工刺绣、车工、焊工四大品牌的基础上,着力培育手工编织、美容美发、数控车床、电动缝纫四大专业,力争在今年将这四大专业打造成我县新的品牌优势。特别是在手工编织上下功夫,解决农民工因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的转移困难问题,力争打造克东手工编织城。

  五是抓好服务体系创新。在县城开办一至两处民办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机构,开办四至五处劳务中介组织,力争在劳务输出比较集中的地区开办劳务中介组织,把现有的农民工自发形成联合体引导成为农民工工会组织,引导他们建立农民工服务站,形成自律、维权、互助和带动的一条龙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