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黑龙江省文化信息网!          
  大众科技
 
      农业科技  
  ·行业新闻
  ·农业技术
  ·农业品种
  ·理论研究
  ·农业视频点播
 
    行业新闻
   
首页 > 大众科技 > 农业科技 > 行业新闻    
 

双鸭山市农业走在希望的田野上

 出自:双鸭山市农委  发布日期:2006-12-21

    本网双鸭山市农委信息员刘智海讯这是一片流金淌银、让人陶醉的土地;这是一片振翅腾飞、充盈希望的田野。

    气势惊人。在双鸭山市的发展历程中,近两年是个奇迹,奇迹般翻升的农村经济收入总量,奇迹般翻升的粮食总产量,奇迹般翻升的农民人均收入;奇迹般变化的农业基础建设,奇迹般变化的农村社会面貌,奇迹般变化的农民新风尚……

    奇迹,就在希望的田野上。

    看,这两组具有震撼力的数字,甚是耀人眼目。

    2005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40.2亿元;全市肉、奶、蛋总产量分别达到11.2 万吨、1.89万吨、1.5万吨。

    2006年,双鸭山市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150万吨,达到152.8万吨;粮食平均单产330.9公斤/亩,比上年增长了28.4%。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3164元,农业和农村各项工作再创历史新高,实现了“十一五”开门红。

    “战天斗地”中,我市50万农民用智慧的头脑、用勤劳的双手,托起了大农业、大机群、大耕田、大粮仓。

    走出传统思维,摆脱传统观念,突破传统方式,我市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推广科技兴农,推进结构调整,推动绿色产业,发展现代化的新型农业。

    谱写“主辅换位”新乐章,唱响“原野牧歌”,跳起“两牛一猪”舞,弹奏“畜牧增值曲”。

    加快劳动力转移,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加大农村各项改革,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

    “绿色革命”、“黑色革命”、“白色革命”、“金色革命”……绿野黑土上,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金光大道越走越宽广。

    走向科技效益化、走向绿色有机化、走向市场经济化、走向农业产业化、走向新村现代化……

   发展至今,“煤城”双鸭山已成为我省最具魅力、最具潜力、最具活力的农业大市。

走向科技效益化

    “第一生产力”,永远是科技。在我市广大农村,如今随处都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强劲“科技之风”。

    春整地、选育种、春播种、夏管理、秋收获,始终坚持高起点;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粮食作物,生产过程高标准。目前,双鸭山市实施农业标准化面积已占总耕地面积的60%

    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要靠农业新科技。我市每年都引进、试验、示范项目、推广农业技术五六十项。广泛推广和普及优效良种、玉米覆膜、甜菜纸筒育苗、水稻旱育稀植、测土配方施肥等一批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累计面积1300多万亩次。

    建立总面积5 万亩的良种繁育基地20个;建立千亩优质大豆和水稻示范园区11个;建立优质大豆生产基地100万亩,优质水稻生产基地50万亩。先进适应技术推广率、优质品种覆盖率和农作物优质品率均超过95%

    4.4万台农用拖拉机,耕地、播种、中耕、收获田间作业及田间运输等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了83.7%

    今年,市、县两级财政在水稻育苗、整地等春耕生产方面补贴资金446.2万元,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之大,史无前例。

    “三下乡”、“干部下基层”活动中,每年干部和农业专家、技术人员千余人次深入到农业生产第一线解决难点问题;举办“科技大集”、“农民科技节”及各类培训班近1400多期,培训人数达15万人次。

    通过科技培训,成为种田“行家里手”的农民在全市日益增多,靠科技发家致富的农民,更是数不胜数。

    走向绿色有机化

    “满市春色尽染绿。”借助生态优势,近年来,我市快马加鞭发展绿色、有机产业。

    2006年,全市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种植面积猛增到390.9万亩,基地认证面积386.35万亩。绿色食品(有机)、无公害标志等获标产品数量达到81个,获标企业28家。

    目前,双鸭山市绿色食品已发展为米面油、蔬菜、山特产品、禽蛋、水产品、蜂产品6大类近70个产品。阳霖、黑蜂、绿利、大顶子山、东北王5个绿色食品品牌获得“20052008年度”黑龙江省著名商标;宝青红、罗麦、荒原狼、老龙背等商标被认定为“20062009年度”双鸭山市知名商标。

    “中国大豆浸油之乡”、“中国红小豆系列产品生产之乡”、“中国宝清大白板南瓜系列产品生产之乡”等粗具规模的一些绿、特色产品基地,已经叫响中国大地。“大顶子山”牌水稻、“乐万家”牌油豆角等一批优质、绿色和特色农产品,更是享誉省内外。

    依“绿”走天下。双鸭山市的绿色、有机农副产品在全国30多个省、市大型超市占有了一席之地,饶河生产的绿色蔬菜还远销到俄罗斯市场。在第十七届哈洽会上,我市绿色食品展团共签订11个项目,签约额达5.6亿元,创历史之最。

    一“绿”值千金。绿色食品产业,带动了占农村总户数53%7万多户农民从事绿色作物的种植。全市绿色食品年产量达93.33万吨,实现产值15.05亿元。

    绿色产业,在我市已成大气候。

    走向经济市场化

    因“市”利导来种田,农民便有利可图。

    近年来,按照市场需求,我市走上“粮食作物结构调优,经济作物结构调壮,饲草作物结构调实”的立体调整之路。

    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由2000年的360万亩扩大到560.2万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478.8万亩。目前,我市农业种植结构逐年趋于合理,绿色食品基地规模逐年扩大,品牌产品市场占有份额逐年增加,全市优质作物占农作物面积的96%。

    发展市场适销对路的优质高效作物,以合同订单为拉动,连接市场,富村兴民。甜菜、万寿菊、西香瓜、向日葵、中草药等具有区域特点和市场竞争力的经济作物优势格局已在双鸭山市形成。

    建起县区、乡镇、村屯三级农业信息网,为农民与市场架起“信息桥”。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每年发布农业适用技术信息、市场信息、供求信息、农业价格行情及相关政策、时事新闻等两万多条。农民坐在家里便知“天下最新农业信息”。

    走“市场路”、打“流通牌”。我市先后建设十处较大规模各类农副产品批发零售市场,年成交粮油、蔬菜、水果、农副产品、畜产品等150多万吨,成交额近70000万元,牵动农户近4万户。此外,2006年,我市农产品出口贸易额达到1876万元。

    带着市场头脑,13余万富余农民跃出农门,走出市门,冲出省门,每年打工“捞钱”近4亿元。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了我市农民走出土地、奔向市场增收的新亮点。

    走向畜牧规模化

    弹奏畜牧增值曲,高歌“主辅换位”。遵循自然和市场规律,从“强市富民”出发,近年来我市把畜牧业作为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重心,实现了从大农业到大牧业的转变。

    政策引路、资金支撑、服务保障。双鸭山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引导和帮助农民大力发展畜禽养殖业。近年来,全市累计投入18多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推动畜牧业发展。同时,我市还建立健全了“四级”防疫灭病服务体系,各种先进的畜牧科学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以小区建设带动基地建设,发展规模化、规范化养殖,初步形成了奶牛、黄牛、生猪三大主打养殖生产基地。截至目前,全市已建各类标准化养殖园区174个,养殖专业村123个,养殖大户700余个。其中,建成千头以上肉牛专业村7个,百头以上肉牛小区55个,培育肉牛养殖大户153个,年提供优质肉牛8万头以上。全市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55%以上。政策拉动、市场牵动、龙头带动,延长产业链,将粮食“包袱”变成资源优势。重点扶持双鸭山完达山乳业、北大荒牛业、晨光牧业等龙头企业,带动5000余个养殖户发展畜牧业。

    从小走向大。目前,双鸭山市畜禽年存栏达到800万只(头),出栏超千万头(只),肉类、鲜奶、鲜蛋总产量近20万吨。

    遍地开花、茁壮成长的畜牧业,成为双鸭山市广大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全市畜牧业总产值连年翻番,今年可达到9.9亿元(可比价),养殖业农民人均纯收入813元。

    发展至今,双鸭山市畜牧业已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的45%,接近全市农业经济的“半壁江山”。

    走向农业产业化

    如今,农业产业化正在我市显示出其独特的能量。

    广大农民已不再为粮食卖不出去犯愁,粮食加工企业也不再为无优质原料、生产不出市场“对口”产品而苦恼。企业与农民“牵手”闯市场,活了企业,富了农民。

    构筑龙链格局,实施产业化战略。近年来,双鸭山市借助资源优势,着力发展市场引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民,农民保龙头的产、加、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新格局。

    找市场,上龙头,建基地。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集群初步形成,全市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54户,其中市级12家,省级6家,黑龙江省阳霖油脂集团还获得了国家级龙头企业称号。

 双鸭山市现有西瓜、马铃薯、白瓜、黑木耳、农副产品等5个县级农产品行业协会,有20多个乡镇建立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近200个各类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和3000多名农民经纪人,成为了连接市、县、乡三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网络的主力军。

    龙头舞,产业兴,农民富。随着大豆、水稻、甜菜、白瓜、蔬菜以及畜产品、东北黑蜂等10个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的建成,带大了我市粮食生产、加工、转化的产业规模。目前,全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年实现销售收入23.5亿元,实缴税金3051万元。龙头企业与基地9万余户农民年签订单面积达220万亩,占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的39%,农民因此户均增收450元。

    农业产业化为我市的经济发展增添了强劲的后力,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我市将粮食转化变成资源优势,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走向新村现代化

    在新农村建设的征程上,我市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快步跨入新时代;在建设新农村的号角声中,“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广大农民,大步奔向新村现代化。

    许多富裕起来的农民开始住进了宽敞漂亮的新居,享受着和城里人一样的水、电、气、通讯、交通等生活条件及医保等政策待遇……

    乡村公路通到家,有线电视通到户,农业信息网进村,微机上网入户,电脑、手机、汽车等高档消费品进入农村千家万户,农村科技、教育、文化、体育事业快速发展,农民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以“五清五改四绿化”、“四建三通”、“三创建三培训”为切入点,做到生产发展与环境改造、乡风文明与公益事业发展、项目建设与民主管理同步推进。

    今年,我市大手笔书写新农村建设宏篇巨作,让广大农民在欣喜中,感受到了全新的实惠。

    投入4557.6万元,为20453户农民安装了自来水,改造农村厕所3338个,改灶3296户,改造乡村中小学D级危房12所;

    投入资金6283.72万元,修建通乡通村公路142.98公里,使80%以上的试点村通上了白色路面;

    投入资金2077.83万元,硬化省级试点村村内街路84.94公里,其余进行了砂石铺装整治;

    投入698.2万元资金,建设村屯垃圾填埋点166个,村屯综合活动室30个,农村连锁超市130个,农村医疗服务站76个;

    投入资金480.23万元,完成绿化面积530万平方米,100%实现了省市级试点村的绿化;

投入资金235.2万元,清理垃圾9.8万立方米、粪便6.5万立方米,清理村路路障803条、路边沟66.8万延长米,各试点村柴草垛基本出村;

    省级试点村通讯网络实现了全覆盖,有线电视入村率和入户率分别达到9780%以上。

一组组数字,透露出翻天覆地的变化。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双鸭山大地新农村建设正涌动着春潮,澎湃着激情,缔造着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