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黑龙江省文化信息网!          
  大众科技
 
      科普手册  
  ·龙江科普
  ·科普法规
  ·科普公告
  ·科普场馆
 
    龙江科普
   
首页 > 大众科技 > 科普手册 > 龙江科普    
 

大科技引领支撑龙江现代化大农业

2012-06-11    东北网

   “积极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国家可靠大粮仓。”肩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使命,俯瞰脚下的广袤黑土,如何多打粮、打好粮;如何保护好黑龙江这块特有的宝贵生态资源,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黑龙江人审时度势,做出了高瞻远瞩的明智选择: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努力寻求内涵扩大再生产办法,力争用较少的农业资源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农产品。

  近几年在黑龙江,农业科研战线人员的工作和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试验室和试验田是他们的主战场,如今,广袤的黑土地上,随处可见他们躬身耕耘的身影——

  体制机制创新农业科技挺进经济发展主战场

  作为农业大省,黑龙江省的农业科技研发优势突出。全省现有农业大学2所、涉农高职中等专业学校8所,农业科研院所31个,农业科技推广人员2.7万人。东北农业大学历史悠久、学科建设硕果累累;黑龙江省农科院人才济济、被誉为“全国农科院的一面旗帜”;黑龙江农垦科学院有与“世界水稻之父”袁隆平齐名的徐一戎老先生坐镇;“八一农大”、省农机研究院等众多农业院校及国家级科研院所、学科重点实验室,构成了黑龙江省在超级良种、种子繁育、模式化栽培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强大科研实力……

  如何让这支庞大的农业科研队伍变身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主力军,实现科技从潜在生产力到现实生产力的根本转变,农业大省主动探索、率先行动——

  围绕让农业科技挺进经济主战场的主导思想,坚持自主创新、加速转化、提升产业、支撑发展的总体思路,近年来黑龙江省进行了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明确了省农科院等农业科研部门的公益性质,经费全额拨款,解决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政府投资在全国率先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着力建设新型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科技转化平台和人才培养平台,重点支持种子研发、技术研发和农机研发;建立科技创新与科技推广转化并重的人才激励机制,吸引农业科技人员积极投身农民科技推广转化活动,并长期坚持在农业科技推广第一线;首创在全省范围大力推行科技园区、专家大院、致富项目、技术培训四位一体模式的科技合作共建活动,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这一个又一个创举,激发出人们少有的创新创业热情。

  一幅幅科技为基层、科技为经济发展服务的生动画卷在黑土地上展开。与此同时,支撑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的研发平台、创业平台和产业平台也搭建完成:

  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形成了由国家首席科学家、省级岗位科学家、下设功能实验室、试验站、联络员共同构成的上游带下游的产业研发体系,建立了水稻、玉米等12个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设立功能研究室3个,综合试验站12个,首席专家、岗位科学家和实验站站长63个。着眼于大联合、大协作、大推广的战略合作联盟从原有的大豆、农机延伸到各个领域。实施了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和省级攻关项目210项,建立了国家级、省级中心和分中心44个,基本构建了涵盖黑龙江省主要农作物和重点领域的国家实验室和实验站体系。

  近几年在黑龙江,每每提及粮食生产及丰收话题时,一句“政策好、靠科技、人努力、天帮忙”的流行语就会被人们挂在嘴上,农业领域的每一次进步,都会使人们的感悟更深一层——

  科技强力支撑建设国家可靠大粮仓路在脚下

  作为弱质产业,农业始终面临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社会风险的挑战。

  作为全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黑龙江省农业生产面临的不利条件和挑战之多,可以想像。但近年来,黑龙江省农业生产不但实现了粮食总产“八连增”、农民收入“八连快”,还在2011年,创造了粮食总产1114.1亿斤,首次超过连续十年居全国粮食产量第一的河南省、取得了全国粮食总产和粮食商品量“双第一”的辉煌战绩。

  奇迹何以创造?究其原因,大科技的强力支撑功不可没:

  农作物新品种育成推广步伐不断加速。近年来,黑龙江省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和农业良种化工程,整合省内农业科研院所协同创新,集中攻关,大大缩短了全省农作物新品种更新换代步伐,每次更新换代都使作物产量有8~10%的大幅增长;重点培育引进了一批以高产、优质、多抗、专用为导向的突破性新品种,如合丰、绥农、龙粳、松粳、龙单等主栽品种,年推广面积占播种面积的60%以上;引进推广了郑单958、先玉335、德美亚1号、2号等省外和国外优良品种,使良种覆盖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8%以上。

  耕作栽培技术不断创新。全省建立起适合不同地区、不同积温带的五大粮食作物十大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模式化栽培面积达到1.7亿亩,占粮食种植面积的80%。实施省市县三级联创、技物组装配套集中投入的高标准粮食高产创建活动,2011年全省粮油糖高产创建示范片扩大到800个,覆盖所有县市,创建面积达到8631万亩,涌现出一大批玉米亩产吨粮、水稻1600斤以上、大豆500斤等高产典型。

  现代科技装备条件大幅提升。近年来黑龙江省新组建投资千万元以上大型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558个,新装备180马力以上拖拉机3606台,均实现历史性突破;全省农村利用国家和省财政资金17.4亿元新建水稻育秧大棚,使育秧大棚总数发展到79.7万栋,大棚育秧比例达到76%;智能化浸种车间达到643个,一个生产季可完成浸种催芽11.6万吨,覆盖水稻面积的56%,有力促进了水稻的提质增产。

  植保及土肥技术快速升级。为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黑龙江省整合技术力量,加快单项技术综合组装和配套集成,大力推进病害防控创新。组建专业化病虫害统防统治队伍,实施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群防群控,大力推广水稻稻瘟病、玉米螟等绿色植保防控技术,既有效减少了粮食灾害损失,又提升了粮食品质。土壤改良,尤其是深松整地、测土配方施肥、平衡施肥等关键技术的综合应用,保证了粮食稳产、高产、优质和可持续发展。全省普遍开展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保证作物产量有5%左右的提高,节约肥料10%以上,减少了环境污染。

  实践充分证明:农业科技是确保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的基础支撑,是突破农业生产资源环境内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目前在黑龙江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提高到60.5%以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8%,田间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89.8%,均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良种应用水平的提高,既在第一、二积温带打造了一批吨粮田样板,又打破了第四、五积温带玉米大面积种植禁区,创出了亩产超千斤的高产稳产典型。

  近几年在黑龙江,各级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遍地开花,园区内集中推广展示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农民看得懂、学得会、用得起、推得开,已成为引领他们科学致富的“动力源泉”——

  开展合作共建大科技引领大农业的现实选择

  在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里,有这样一段话:“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建立农业试验示范基地,推行专家大院、校市联建、院县共建等服务模式。”

  这段话让每一个黑龙江人都感到由衷地高兴、自豪,因为“专家大院”、“院县共建”,都是黑龙江省的首创,是黑龙江省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着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贡献率的成功经验。

  “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这句话是科技力量与魅力的真实写照。毋庸置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这个生产力掌握在科研人员的手中,这个生产力要发挥作用,必须通过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来实现,必须通过科技推广让农民掌握才行。现实的情况是,黑龙江省地域辽阔,耕地面积大,每名农技人员要服务3万亩耕地;而且,当前千家万户分散的小规模经营,更增加了保证技术人员到位率和技术到位率的难度——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和“最后一道坎”问题,挡住了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脚步:

  一方面,由于农民素质不高,自我接收科技的意识和能力较差,即使技术到了村头也传不下去,必须采取面对面、手把手、心贴心的推广方式,使农民与科技人员间建立起经常性的稳定的技术供需关系和良好的信誉关系。另一方面,采用这些新的技术,虽说产出率高,但是前期投入多,成本增加,有的农民根本没能力采用。

  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通过建立示范园区、专家大院,实施致富项目和培训农民,把最新的农业成果直接展示给广大农民,使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为了让农民使用良种良法,专家们还把最新的优良品种,免费发放给农民,在农业生产整地、播种、田间管理、作物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及收获时节,到田间地头把新技术手把手地传授给农民。

    近几年,全省累计投入7.68亿元,建设了1341个各级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科技示范区产量较一般农田高20%以上,有效促进了全省粮食大面积稳产高产。据不完全统计,通过专家的技术指导,仅农业防病治病一项全省每年就减少损失5亿多元。更可贵的是,通过科技合作共建,提高了农民科技素质,全省种田能手迅速增加,各类“土专家”、“博士”和农民经纪人如雨后春笋般地增多,为广大农村留下了一支不走的技术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