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黑龙江省文化信息网!          
  大众科技
 
      科普手册  
  ·龙江科普
  ·科普法规
  ·科普公告
  ·科普场馆
 
    龙江科普
   
首页 > 大众科技 > 科普手册 > 龙江科普    
 

"优良品种+科技推广"为玉米增产作出突出贡献

2010-11-12    农民日报

  今年,我国玉米产量在连年增长的基础上再获丰收,有望实现“七连增”。连续七年增产,是难上加难的成绩。118,记者专访了我国著名玉米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戴景瑞教授,他明确表示,“玉米‘七连增’,科学技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

  记者:2009年,玉米已经超过水稻成为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但与种植小麦、水稻的田块比较,玉米地相对条件较差,您觉得在这样的条件下实现玉米增产主要靠什么?您对今年的玉米产量如何预测?

  戴景瑞:粮食增产不能走扩大面积、广种薄收和破坏环境的道路,而应该走依靠科技大幅度提高单产之路。最近10年,我国玉米单产从320公斤增长到了370公斤,这是玉米总产增长的重要因素。而作为生产力因素的科学技术,在提高玉米单产方面的作用是第一位的。比如,多年来的国内外实践证明,品种的更新换代在玉米单产增加的诸因素中占有40%~50%的比率。

  我到各地调研过,可以肯定今年玉米是增产的,而且不是小幅度的增产。近7年来,我国玉米生产保持了较为强劲的上升势头,在粮食总产增产的份额中,玉米占了一半以上。可以说,粮食连续7年增产,玉米贡献最大。

  记者:多年的生产实践表明,品种改良是提高玉米单产的关键技术。请您谈谈玉米育种水平提高对玉米生产发展作出了怎样的贡献?在过去7年中,玉米品种的选育呈现出怎样的形势?

  戴景瑞:要提高玉米单产必须搞好技术改良,不断加大新品种的培育力度。近10年,我国审定了上百个玉米新品种,从区域试验结果来看,玉米平均亩产从600公斤增长到700公斤;东北平原等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大面积亩产800公斤也不少见,最好的品种亩产超过了1000公斤。这些优良的育种成果为我国玉米单产和总产的提高,保障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为达到增产的目的,选育玉米品种时主要瞄准以下的目标:首先是耐密性要强,否则植株就容易倒伏;其次是抗病性;第三是灌浆、脱水要比较快,收获时含水量低,有利于机器脱粒的大面积应用;第四是籽粒产出率由过去的80%左右提高到了85%90%;第五是植株和穗位的高度有所降低,进一步减少了倒伏现象的发生。

  记者:玉米连年增产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达成的。除品种外,您认为还有哪些因素发挥重要作用?

  戴景瑞:玉米增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关键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十一五”期间,农业部大力推广玉米“一增四改”技术,逐步帮助农民摒弃过去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重夏轻秋、重细轻粗”等思想,把增产技术措施推广到县、到乡、到村,使玉米生产技术落实到位率大幅提高,实现了“季季增产、平衡增产”。

  “一增”就是增加种植密度。根据不同的地区,由每亩2000株增加到3000~5000株不等。“四改”就是改进过去的栽培技术,即改种耐密品种、改套种为平播、改粗放用肥为配方施肥、改人工种植为机械化作业。以改套种为平播为例,过去玉米是和小麦套种,不但出苗不整齐,而且病虫害较严重,改为平播后,保证了苗齐、苗全、苗壮,而且病虫害大大减少。

  高产创建活动和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把最好的品种和最科学的办法在玉米主产区做了示范。特别是今年,农业部粮棉油万亩高产示范片由上年的2600个猛增到5000个,覆盖了所有农业县,部分主产区已开始展开整乡整县整建制试点,使大面积平衡增产成为可能。同时,各地整合资金,建设了一大批省级高产创建示范片。现在示范片年年都有新的高产纪录,而且汇集了良种补贴、测土配方施肥、科技入户等重大政策性、科技性项目资源。

  另外,农业部在玉米主产区组织实施玉米高产竞赛活动,并纳入年度粮食生产先进表彰活动,充分调动了农业、科研、教学、推广、企业、农民等方面的积极性,提高了技术到位率和贡献率。

  记者:近年来,玉米产量无论是总产还是单产,都有了显著提升。您认为未来玉米是否能够进一步发挥增产潜力?在这一过程中,科技将如何发挥其影响力?

  戴景瑞:玉米增产的潜力还很大。目前美国玉米的平均亩产是600多公斤,而我国是370公斤。从长远考虑,全国平均亩产再增加200公斤是可以实现的,特别是在条件比较好的东北平原和黄淮海地区。

  依靠科技发挥增产潜力,主要靠选育新品种和改进栽培方法。从品种改良的潜力来看,我国现有玉米品种最高亩产纪录是1200多公斤,而世界玉米的最高亩产记录超过1800公斤,还有很大的增产潜力;目前玉米生产中植株密度不足、整齐度不齐、成熟度不够等问题还比较多,通过生产技术集成创新与推广应用,促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科学运筹肥水,也可以进一步挖掘玉米的增产潜力。